第一千一百零九章、决一雌雄(12)(1 / 2)

加入书签

 因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确解释应该是:

修身:简单地说,就是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

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效仿学习的样板。

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

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

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所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绝不是很简单的一句话。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括了修身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它包含有两层含义:

其一,儒家主张“天下为公”,人们应该共担社会责任。

既然社会成员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就必须考虑自己的社会性内涵,讲求公共意识和公共道德,不论身处社会基层的民众,还是属于贵族阶层的大夫,乃至国君、天子,都要自觉修身。

其二,由个人而家、国、天下,由身修到家齐、国治、天下平,这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过程。

社会要取得大同与和顺,人们就必须自觉修身,由“明德”而“新民”,进而实现社会的“至善”。

这与孔子所说“修己以安人”一致,突出了“修己”或“修身”的价值与意义。

怎样修身?

《大学》给出的方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格物”要求“即物穷理”,在具体行为中增长见识;“致知”是在实际行动中探明本心,求得真知;“诚意”是在推致事物之理的基础上诚实意念;“正心”是去除各种“未安”的情绪,保持心灵的宁静。

修“身”落脚于修“心”,由此提高品德修养,整齐家族家庭,实行仁政德治,最终求得天下太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视为对“大学之道”的概括,它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所在。

儒家“修齐治平”之道也是自尧舜以来古圣先贤智慧的凝练与总结。

因此它才能够在历代士人的心中深深扎根。

无数的志士仁人都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他们有崇高的价值信念和高尚的理想追求,如北宋儒学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历史上,不少人把《大学》看成中国的“圣经”,显示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儒学教人“成人”,具备人的社会性内涵;更教人成为“君子”,成为社会管理人才。

“君子”一词本义是为政者和贵族男子的统称,引申义则是道德上的高尚。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既然责任大,就该要求高;既然是尊贵的人,就应是高尚的人。

“大学之道”强调人的全面成长,培养“大人”“君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