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罗雀(1 / 2)

加入书签

 刘庵道“郑国国君那时候是郑简公,他当然管郑国,公孙侨只是辅佐的大臣。”

小童道“他不是执政吗?”

刘庵笑道“他是只参与执政。”

小童道“哦,但是好像公孙侨比国君有才能。”

刘庵道“大臣有才能,国君才高兴,明君擅用有才能的贤臣。”

小童道“那昏君呢?”

刘庵乐了,道“昏君自然不会擅用有才能的贤臣。”

小童就问道“为什么?”

刘庵道“哪里为何?”

“明君擅用有才能的贤臣,昏君为何不会擅用有才能的贤臣?他们都是君王,差别在哪里?是贤臣?还是庸臣?还是君王不聪明?不仁德?”小童说“还是他们在与得民心?明君有民心?昏君无民心?但这民心是从一开始就有的吗?国君未登基就得了民心?还是登基后得的民心?”

闻言,刘庵脑后滴汗,你咋这么多为啥,想了想,刘庵道“因为明君是好人,好人就会用好人,明君用贤臣,昏君不是好人,就不会使用好人,他们的差别不是贤臣也不是庸臣,而是国君,明君自然聪明仁德,昏君自然不会仁德,尽管聪明,但是他不得人心和民心,明君既聪明又仁德,自然得民心,国君得民心,是登基后的事。”

小童听明白了,就道“原来是这样,贤臣不会辅佐昏君,昏君不会用贤臣,明君不会用庸臣,庸臣不会辅佐明君对不对?”

“也不会,明君治世,朝廷也是不可能只有贤臣的。”刘庵说。

“那昏君治世呢?朝廷也不可能只有庸臣,那昏君会用贤臣吗?不会用贤臣的话,朝廷为何还会有贤臣?”小童说“可是如果都是庸臣和昏君,那百姓呢?百姓会怎么样?他们不得民心不会有什么事吗?”

刘庵嘴角抽了一下道“昏君会用贤臣,但是不会重用,就像明君不会重用庸臣,至于百姓,若是全然不得民心,那天下就要乱了。”

听完这话,小童皱了皱眉,道“昏君不会重用贤臣?那他为何不直接把贤臣赶走?”

刘庵道“这里头有很多讲究。”

小童问道“什么讲究?”

刘庵道“这我也不知道了。”

小童若有所思道“明君既然是明君,那看到庸臣,为何不把他们打发走?”

刘庵就道“这个昏君不赶走贤臣是一个道理。”

小童道“可是是什么道理?我不明白。”

刘庵道“俺也不明白。”

小童听到刘庵的话,叹了口气,不说话了。

旁边一个小童问刘庵道“你知道门可罗雀的故事吗?”

闻言,刘庵笑道“知道知道!”

那孩子就说“我也知道!”

刘庵道“那你说说。”

那孩子就高兴的点头道“好!”

谢慈看看阿宁,阿宁正听得认真,虽然不知道听没听懂,但认真是十分的,谢慈有些无奈,小声道“阿宁?”

不料阿宁没有听到谢慈的话,反而是道“我也知道门可罗雀的故事!我哥哥讲过!”

谢慈我是讲过,但是咱该走了。

阿宁丝毫没听到谢慈的话。

谢慈头疼。

那孩子看向阿宁,道“你也知道?”

阿宁点头道“知道!”

那孩子就道“那你讲吧。”

阿宁高兴道“好!”

谢慈不高兴了。

阿宁想了想,过了会儿,开始道“汲黯于景帝时任太子冼马,在武帝时任东海太守,后又召为主爵都尉,而郑当时则先任太子舍人,后迁为大农令,二人其时皆位居高官,受人敬畏,每日府前车如流水马如龙,巴结逢迎者不计其数。”

小童没听明白也没想明白刘庵说的朝廷的讲究是什么,听见阿宁的话,就打断他们问道“汲黯是谁?”

老者在旁捋须道“汲黯是古时候的名臣。”

“可是我都没有听说过,和张良一样吗?我知道张良是谁?还有李斯。”小童说“还有韩信。”

阿宁看看小童,却是没说话,只听老者道“汲黯乃社稷之臣,虽不及张良等人,但也是贤臣。”

小童道“他很聪明吗?”

老者点头道“没错。”

小童就道“那他是贤臣了。”

老者道“不错。”

小童道“那他效忠的君王是谁?”

老者道“汲黯效忠的是武帝刘彻。”

小童道“没听过。”

刘庵道“你没听过武帝刘彻?”

小童道“没有。”

刘庵不说话了。

小童就道“武帝刘彻是明君吗?”

刘庵道“算是吧。”

老者这时道“是明君。”

刘庵看向老者问道“老兄,武帝是明君吗?”

老者点头道“是。”

刘庵点点头。

小童见了,问道“你不知道吗?”

刘庵道“我知道,但是不清楚。”

小童道“哦。”

说完了,刘庵看向阿宁道“你继续说吧。”

阿宁就道“汲黯由于其刚正不阿,疾恶如仇不适官场,后俱失官,致生计陷入困境,与此同时,宾客尽散,门前冷落车马稀,这便是门可罗雀,还有gui邽人翟公,乃文帝时大臣,任廷尉时,为九卿之一,位高权重,每日车马盈门,宾客如云,络绎不绝,水泄不通。”

那孩子听到这里,道“等一下。”

阿宁看他,只见他道“汲黯的故事就是门可罗雀的故事,邽人翟公是谁?”

“也是门可罗雀的故事。”阿宁说。

那孩子就道“那我怎么没有听过?”

阿宁道“你没有听过吗?”

那孩子点头。

刘庵道“我倒是听过。”

老者道“老夫也听过。”

那孩子道“那夫子只给我们讲了汲黯。”

众人点头,阿宁接着说道“其失官后,宾客绝迹,门可罗雀,后官复原职,众宾客复登门求见,此一失一得,一贫一富之况,令翟公感世态炎凉,人多趋炎附势者,顿感忿懑,便于门首书一行大字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世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说完,小童问道“官复原职?一开始为何失官?”

那孩子就对小童道“不是说了吗,因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

小童道“为何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就会失去官职?刚正不阿和嫉恶如仇的不是好人吗?”

这娃疑问真多,刘庵道“是好人,所以就被庸臣害了。”

小童似乎一下子听明白了道“翟公因为是好人,被庸臣害了?”

刘庵点头道“不错。”

小童道“可是庸臣为何害翟公?是不是翟公得罪了他们?”

刘庵道“自然,不得罪也就不会害他。”

小童就道“可是翟公为什么要得罪他们?”

刘庵道“翟公也不算是得罪他们,或者说并不是得罪他们,因为庸臣不对,翟公才发落他们,自然,他们就嫉恨在心了。”

小童道“庸臣什么不对了?”

刘庵想了想,道“比如贪墨。”

小童道“贪墨是什么?”

刘庵嘴角抽了一下,给他说明了,小童知道后,点点头道“那这些庸臣还真不是好人,该被翟公发落。”

“是啊。”刘庵点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