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333(2 / 2)

加入书签

黏米饼是用大黄米做成的。

腊月初七这天,就早早的把黄米淘洗干净,磨成黄米粉,晚上把黄米粉和成面团,放到炕上微微发酵。

腊八这天清晨,把铁锅烧,放少许豆油,然后拿起一块黄米面,放进锅里,用饭勺不停地按压形成碗口大的饼,油滋啦啦地响着。

等一面熟得差不多了,再翻过来烙另一面。一张色泽金黄,外焦里嫩,飘着香气,筋道乎的黏米饼就出锅了。

腊月里是东北一年中最寒冷的子,因此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一民谚。

早晨,温暖的被窝对于这些孩子,总是有点恋恋不舍,但腊八这天例外,他们还没有完全醒过来,那黏米饼的味道早已满室飘香。

那黏米饼实在是人啊!我们不用等大人三遍两遍呼唤起,就会自动从被窝里钻出来,迅速穿好衣服,抢着去洗脸刷牙,因为wb们早已垂涎得急不可待了。

把薄薄的黏米饼用筷子夹起一张,在上面撒上半勺白糖,卷起来,放进嘴里,甜黏适合,香软可口,弹十足,再夹上一根酱红色的咸芥菜条,那简直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味了!

不知不觉,两张黏米饼就下肚了,内心温暖,感到无比的幸福。

孩子们就带着这样愉快的满足感,背起书包上学去了。

岁月悠悠,往事如昨。

在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如今,很多美食早已司空见惯。

然而,小时候过节的气氛、腊八粥的味道、黏米饼的甜美……

在万慧来的记忆里却从未曾淡忘。

慈的长辈们也相继离开他们多年了,但却温暖了万慧来的童年,用他们的音容笑貌,填满了她儿时的记忆。

多想再吃一次爸爸烙的黏米饼啊!

可那饱含浓浓亲的黏米饼,却让她上哪里才能寻找得到呢?

还有个万慧来儿时的习俗:蒸元宝。

进了腊月门,年就加快了脚步,甚至人们已捕捉到了二十三小年的味道——饺子的味道。

腊月二十三吃饺子的习俗由来已久。

从万慧来在七十三栋就记得,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剁馅儿包饺子。

左邻右舍、前后两院一片菜刀撞击菜板子的叮当声,此起彼伏,充满惑。

如果年二十三早晨吃饺子的人家,交响曲头天晚上就提前上演了。

年关将至饺子是重头戏,不独因其好吃,更因为饺子是角子的谐音。

角子、锞子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银两,都与赵公元帅沾亲带故。

一只只白白胖胖的饺子就像一枚枚玲珑剔透的银角子让人钟有加。

看着舒服,吃起来让人大快朵颐。

口齿留香的饺子不但能吃出浓浓的年味,还能吃出财源滚滚的口彩来……

腊月二十三的饺子,尽管内容各异,然而酸菜也好,韭菜也好,芹菜也好,都离不开。

是主宰,多多益善,一个丸儿曾一度是饺子的最高境界。

但无论内容如何,口味怎样,境界高下,饺子就是饺子,其形状亘古不变,蒸饺也是如此。蒸饺不但有饺子的形状和内涵,还有蒸蒸上的美意。

曾几何时,一改两头尖尖的饺子为元宝状,饺子做成元宝,候斌爸爸说:

这是餐桌上的一次饮食革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