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那年月(2 / 2)

加入书签

作为一名新人,一个外地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

每天第一个进办公室的肯定是苏一帆,进门三件事,打水、抹桌子、扫地,等到同事们陆续到来,办公室整洁一新,看着舒畅。

这样的新人谁不喜欢?

主任刘克龙喜欢拍拍他的肩膀,以示鼓励。

老职员李国强、王翠花和颜悦色。

至于郑成,神龙见首不见尾,或许刚才还看到他坐在椅子上,再抬头已经不见踪迹。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业务已经非常熟练。

用顺手了,主任安排任务都不用出屋,顺手丢给苏一帆。

干的越多知道的越多,在苏一帆搞明白二室主要职责之后,内心狂喜!

喔靠,批......

计划经济下,一盒火柴两分钱,一斤盐一角三分钱,花生油八毛三一斤,冰糕三分钱、五分钱,看电影一角钱,猪肉八毛三一斤,茅台酒八元一瓶......在原有体制下,几乎一切商品都是固定、统一的价格。

苏一帆清楚这段历史,在这之前三十年是这个国家的生存期,在世界两大超级大国封锁下,国内形成内循环运行体制。

如果没有这种体制,很难说会发生什么?

50年钢铁产量是多少?61万吨!给全国农户打农具都不够用。

2015年钢铁产量是多少?4.1亿吨!

你可以想象这两者的概念,没有举国体制简直不敢想象。

所以,你听到的、所看的不一定是真相,每个人屁股下的椅子不一样,角度也不一样。

一直持续到中美关系破冰,外界封锁才掀开一角,审慎地接触、观察这个国家。

在搞掉另一个另一霸之后,米国人信心爆棚,也尝到了甜头,策略也进一步完善,拉近身边而后仿效对付前者手法搞垮这个大国。

如何破解原有体制束缚?

有聪明人在79年提出了双轨制。

确切地说,生产要素价格实行计划与市场并行。

而所谓的计划内,恰好正是二室分内职责。

“钢材78∶22;煤炭92∶8;石油83∶17;水泥64∶36;食品类59∶41;服装类59∶41……”这是1985年前后,根据市场需求量确定的计划内商品和计划外商品的销售比,每组数字前者是计划内比重,价格是固定的;后者是计划外比重,价格由市场决定。

有了市场价格这一轨,也确实有效地打破了指***一统天下的局面,也曾一度给市场带来了活力和生机。

但是,没过多久它的消极因素显露无疑。

计划价格是固定的,而市场价格则是自由议定,越是稀缺价格越高。

比如钢材,计划价格700元,而市场价格差不多要卖到2000元,这种巨大的价差,能给人多大想象空间?

在这个市场资源匮乏年代,价格一旦失去了制约,失控是必然。

苏一帆眼热了,他原计划本就是在体制内干几年,慢慢寻找机会。

但万万没想到自己距离机会如此之近,看上去唾手可得。

只不过以他目前实习生的身份,也仅仅是眼热而已,每天经他手的不知有多少,价值几何?

但是,这与苏一帆没有一毛钱关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