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紫薇舍人当望衡(二)(2 / 2)

加入书签

“我的夫人,你哪里听来的鬼神怪谈?无稽之谈!四郎无非是人极聪慧,又细察入微,万事在他眼里,都能推出个由来往去。在那些愚夫蠢妇眼里,便成了神明烛照。”薛规呵斥了一句,看了一眼薛宝钗,继续说道。

“秀州传来消息,刘四郎巡驻嘉兴县,发了宪令,传秀州知州及七县知县到州衙听用。然后在州衙大堂,刘四郎佐官巡察御史秘书郎李重明居左,巡判官孙传嗣居右,其居中。李重明理钱粮,孙传嗣断刑名,不决或重大者呈刘四郎酌判。不过四日,秀州七县积压一年的纷争刑案计一百一十二件,厘清一空。州县诸正堂皆拜服,堂下围看的百姓皆呼‘青天’”。

薛宝钗捂住了自己的嘴,眼睛睁得大大的,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

薛夫人惊叹了一声,忍不住又开口道:“姑爷手里肯定有个枕头,前唐崔府君留下的阴阳枕。老爷你想想啊,崔府君可是酆都天子殿阴律司的判官,只有他留下的神物,才有这般神效。”

薛规哭笑不得,合着刚才一番话白说了。

这时薛宝钗低着头,有些忸怩地说道:“父亲,女儿闻得嘉兴县有一处地方,其间草木葱郁、曲径通幽、大小河流穿梭潆洄,犹如五瓣梅花状,名唤为梅花洲。还有钱江大潮最壮美之处在海宁盐官,且秋八月即临,女儿恳请父亲带我们去那两处浏览一番。”

“哈哈,我的儿,你的小心思啊。”薛规仰首大笑道,笑得薛宝钗低着头,满脸羞红如艳霞。

“只是可惜啊,我们不能去秀州,须回金陵。”

“这是为何啊父亲?”薛宝钗抬头惊讶地问道。

“刘四郎一行人应该已经离了秀州,去了越州。我的儿,现在四郎还有一件要紧差事,就是备倭平贼。我闻备贼团练军在上虞与会稽县之间的百官市镇扎了营寨,开始招兵编练。秀州事毕,沿海道巡察告一段落,四郎总得去越州看一眼。”

薛宝钗听到,不由脸色一黯。

薛规看了她一眼,继续说道:“集贤馆的宋恪元宋博士受四郎委托介绍,不几日将带来了两款新式纺纱机。一款可用脚踏驱动,有纱锭十二支的小纺纱机;另一款可用水力驱动,有纱锭三十六支的大纺纱机。经宋博士改进,皆可用牛马驴骡驱动,所以也叫大小骡机。”

“我的儿,你也是知道的,为父抽调薛家大部人力物力来这上海县,一是图这是没太多人关注的良港码头,二是想背靠南松江州、北泰通州的棉种。有了宋博士的骡机,我薛家自当能在棉布这一行执牛耳。”

“父亲,这些女儿都知道,四郎在予我书信中也提到过。且上海这些产业,还有他的份子入股。”

“我儿知道就好。上海县稍偏远,能巧工匠不多,宋博士的新机子在这里是做不来。为父约好了宋博士,相约在金陵江宁。此事体大,关及我薛家将来,所以当要回金陵了,这上海县一干事宜已上轨道,留下得力能干管事即可。”

说到这里,薛规脸色凝重,声音也压低了,“四郎师生两人,行雷霆之威,所图深远。其余不怕,就怕两浙的某些人狗急跳墙,行不轨之事。上海县离得太近,又只是中县小城。一旦事变,恐蔓延至此,届时怕只能坐以待毙,悔之晚矣。”

薛夫人还懵懵懂懂的,不知道丈夫说的什么,薛宝钗却脸色一变,惊诧地说道:“父亲,那些贼子当不会如此胆大吧?”

“命都要没了,还怕其它吗?”薛规幽幽地说道,“我的儿,为什么四郎先弹劾的是丁居胜,让他丢了威势?团练军真的只是备倭平贼?都是以防万一的举措啊。”

在薛宝钗惊悚的目光中,薛规斩钉截铁地说道:“就后天,我们阖家暂回金陵居住,待情形明朗了再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