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四章闻师老矣(1 / 2)
————
“闻渊明!!”
凌烟阁中众人瞩目下,孟子非徐徐说出这一忌般的名字之后,周匝的气氛近乎于凝固了一般。
几名重臣面面相觑,随即看向荀少彧莫测的神,纷纷垂头不敢出言,以免不慎惹祸上。
须知,闻渊明的份在此时可是敏感之极,摄政君荀少彧对于老太师的不满,一直以来从未遮掩,满朝文武又几人不知。
孟子非在此时举荐其人,无论考量上如何,仅仅从其胆量方面,就足以让重臣们自感佩服了。
“闻渊明啊!”荀少彧面上果然露出一抹不满,指尖倏然敲了一下长案,心头一股怒气刚要发作。
但看着中笔直处理器的孟子非,见着其一脸沉肃神,心头这一股怒气不知为何竟消散去了大半。
随即,荀少彧若有若无的摇了摇头,对于孟子非的举荐不置可否,向几位重臣询问道:“不知诸位,还有何人选未提,咱们不妨庭前奏对,大家一起参详一二?”
“这……”
摄政君态度模棱两可,让几位重臣着实难以揣度,这几人面露难色,彼此目光交汇,全然是一筹莫展。
看着群臣竟因为畏惧,而无一敢直言诤谏的,荀少彧内心深处且喜且忧。
‘喜’的是他权威初立,已然具备了众臣俯首的权威,吕国上下无有不服之声。
‘忧’则有威权太甚,竟致使重臣顾及他的态度,而不敢直言吐露。所谓逆耳忠言,正因为是逆耳,才能从中看到大臣们的忠心。
一味随声附和只会坏事,这对于有志天下的荀少彧,不吝于最为沉重的打击。
当然,对于一国君侯而言,一人威望让群臣仰起鼻息,没有什么不好。但凡事过犹不及,若是因为臣子畏惧君王,而将一**国大事视若枉闻,只会上误诸侯社稷,下误百姓黎民。
荀少彧沉默了片刻,缓然开口,道:“尔等畅所言就是,不用有何顾及!”
只是,就算荀少彧如此,但重臣们俱都神色沉稳,一个个都一言不发,持着勿版站在中。
须知,这其中的干系甚大,闻渊明历经四朝,在吕国国人中威望极高,摄政君一直都很忌惮闻渊明的势力。
若非闻渊明背后的道门上清宫,着实是一不容忽视的庞然大物,让人不得不忌惮几分。怕是此刻闻渊明早就死的,连骨头渣都剩不得多少了。
如今闻渊明能脱而出,也是由于荀少彧困顿于吕国事务繁扰,以及尚未平定公子则、公子央二人内乱,一时间抽不出处置,让闻渊明得了一时的清闲。
但,这不代表荀少彧就毫无芥蒂,不会有秋后算账之念。
固然,以司寇孟子非的心,其举荐或许无有私念。只是让闻渊明再度掌握兵权,对荀少彧这位摄政君而言,无疑是一场赌博。
毕竟,这位老太师与荀少彧的关系,可是一直都紧张之极,二人相处的极不愉快,曾经一度的剑拔弩张。若非最后还是荀少彧技高一筹,将闻渊明生生的压制下去,二人并非没有兵戎相见的可能。
然而,朝野众臣们一直清醒的知道,闻渊明这一位老太师底蕴之深,着实不是一易予之辈。对于这般人物,一时的成败而已,只要不将他真正的除掉,就永远是一根埋入中的倒刺,不拔出去就永远埋入中。便是强行拔了出去,也必然会带上一点血丝,留下难以抹除的伤疤。
对于这等人物的任用处置,永远都不能掉以轻心。
虽然荀少彧自摄政以来,就刻意削减闻渊明的影响力。而闻渊明也十分知识趣,将兵权拱手交托出去,但闻渊明在朝野上下的潜在势力,依旧是极为的庞大。
要是让闻渊明凭空得了助力,谁知道能否让其趁机乘风九万里?
“摄政君,满朝之中除闻太师以外,没有真正的适合者!”孟子非突兀的开口,打破了中的沉寂。
顶着荀少彧目光中迸发的压力,孟子非沉声道:“公子则有公愚昭坐镇军中,公子央有郑国两大耆老护持左右,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如此一来,吾吕国如今除了闻太师、大宗傅二人以外,何人还能担当重任,平定这一场内乱?”
这一番话可谓是戳中要害,让荀少彧神容骤然一动。
经过了共氏一族的祸乱,武圣人一级的荀氏耆老,只剩下荀太常一人。其余的几尊武道圣人级数的耆老,都随着南阳烨庭而折损殆尽。
现如今的吕国,只有荀少彧、闻渊明、荀太常、公愚昭四大武圣人。
然而公愚昭一力支持公子则继位,可谓公子则的铁杆支持者。与此同时,闻渊明、荀太常二人本不在巅峰状态,武圣人之战所受的伤势,让二人的战力几乎跌落到大宗师级数,当中需要耗费不少的精力修养。
此刻的吕国,只有荀少彧一人保持巅峰战力。但今时不同往,荀少彧关系一国安危,亦不能似以往一般,亲自率领大军出征。
在这时候,闻渊明、荀太常两尊武圣人于吕国,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甚至能起到牵制三大武圣人的作用。
在场的重臣们都是智慧通达之人,只是孟子非稍稍一点拨,心里就明了七八分。
荀少彧淡淡一笑,道:“太师……为吕国如斯cāo)劳,吾不忍之!”
待看着中群臣神色骤然一变,荀少彧徐徐起,道:“但,司寇谏言有理,吾有所得。”
他俯瞰着中众臣,默默看着重臣们脸上浮现的惊讶神色,嘴角悄然浮现一抹得意。
…………
闻府,内院水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