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0章 决不妥协(1 / 2)

加入书签

 按照前世的说法,皇帝是大地主阶级和封建官僚的头子。一直受到这种教育的赵昺也以为如此,但是皇帝当了十来年后,觉的由皇帝背这个锅还是有点儿冤枉,按照他现下的理解皇帝与官僚们应该是合作与对抗的关系,且双方并非是那么和谐。

历史上入宋后,赵匡胤定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后,士人的地位应该说才开始真正进入黄金期,而其也应与皇帝和平相处,可事实上在宋朝皇权与相权的争斗从来就没有平息过,且愈发激烈,几乎不可调和,甚至引发政治危机。当然其中也有进步的因素,因为大宋的皇帝也非各个英明神武,反之却出了不少昏君。

皇帝与士人间的对抗存在的原因其实也逃不出利益之争的套路,因为皇帝代表的是国家,维护的是‘家天下’的局面,这就要求其要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平,照顾各个阶层的利益,起码表面上要如此。而士人阶层中不乏有心怀天下的名臣、大儒,可他们却也要通过维护整个阶层的利益,来保证获得所处阶层的支持,更不要说士人中的败类和奸佞了。

在土地政策上,皇帝不论是为了富国强兵,还是个人享受,始终希望能通过土地获得稳定和不断增加的税赋,维持国家巨大的开支,不希望因为土地兼并使得主要承担国家税赋的平民地主和自耕农破产;而宋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其实获利最大的却是士人阶层,且从事兼并的主角就是官僚地主。

官僚地主,以现代的理解应该就是其家族有人当官的私人生产资料占有者,人们也常将这个社会的精英阶级称为“士大夫”,这个称谓侧重展现了精英阶级的政治—文化特征,而“官僚地主”则展现了精英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

这个精英阶级集政治、经济、文化优势于一身,既热衷于各级领导岗位,又不厌其高地寻觅各种学历,还擅长聚敛生产资料,可以说权、钱、文通吃。依托于强大的官僚机器的士大夫们,屁股一旦坐歪了,他们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置王朝整体安危于不顾,放手兼并土地,大搞“原始积累”使得极少数豪强“富者连阡陌”,而越来越多的百姓“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种情况下,结果就是国家财政困难,只能通过横征暴敛来维持运转,从而又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国家动荡,威胁到皇帝对国家的统治。从这个角度讲,赵昺以为‘只有佞臣,没有昏君’的说法,还是十分正确的。那么当权者不论是昏君,还是明君,都不会任由被士大夫们恣意妄为,必然会实施打压,君臣对抗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土地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不容置疑,而作为以农耕为主业的平民百姓来说那几乎与命相当,所以赵昺的土地政策自然要‘抑制兼并’,使土地无法通过买卖集中于官僚士绅手中,当然也有获得稳定财政收入的目的在其中,否则他又凭什么养活那么多的官员,让士兵们为他冲锋陷阵啊!

从另一个角度讲,皇帝要维护自己的统治,是站在士大夫一边,还是站在百姓一边。而赵昺无论是因为从现代带过来的理念,还是出于巩固‘新生’政权的目的,他必然会站在‘人民’一边,通过为他们谋福利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

换句话也可以说,如果皇帝想维护社会稳定,就要制造阶级矛盾,而赵昺讨好广大的普通百姓,就必然要打压官僚士绅集团。其实这种手段很平常,当年的沙俄皇帝就非常擅长搞这个,比如他要证明强大的沙皇是有道理,就跟工人说,如果没有我们,没有强大的皇权,你们怎么能够得到八小时工作制?

这是我们强大沙皇逼你们主人实行的。然后他又跟主人说,如果没有强大的沙皇,工人组织工会你们怎么能对付?我们就是帮你们对付工会的。他跟这两拨人都说,政府是你们的靠山,而对工人说,你们的敌人是雇主,对雇主说,你们的敌人是工人。

赵昺的土地政策与这个逻辑差不多的。不过他以为自己的政策还是出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加强皇权,着眼于社会安定,也可以是所谓的‘可持续剥削’概念;而士绅集团则着眼于眼前的一己之私,非是国家大义和百姓的利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