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九章 入赣(1 / 2)
偏厅里,钱渊手持酒壶正在殷勤劝酒,小七难得的出来陪客,以示通家之好。
小七好奇的看着已然熏熏的郑若曾,自南下以来,除了有姻亲关系的谭纶外,自己出面陪客的只有前任浙江巡抚吴百朋,而面前这个头发花白的老头连个功名都没有。
郑若曾醉眼朦胧,指着桌上酒菜笑道:“松江钱展才,侍母至孝,亲身下厨以博寡母开颜,再到随园名声传回东南,无人不知展才品鉴之精,亦传闻展才厨艺之精,相交多年,还是第一次得享……”
“哈哈哈,伯鲁兄以绩溪幕僚而来,钱某没赶出去已经算是客气的了!”钱渊大笑道:“也不瞒伯鲁兄,平定两浙倭患,胡汝贞当居首功,但钱某鄙夷亦不是一两日了。”
郑若曾持酒杯的手在空中顿了顿,惨然一笑后一饮而尽。
还能说什么呢?
刚刚入府的时候,钱渊已经将话说透了。
赵贞吉为党争不惜乱浙江一省,而胡宗宪为建功立业不惜坐视闽地大乱。
说到底,除了能力的高低之分,胡宗宪和赵贞吉有什么区别?
钱渊看郑若曾一杯又一杯,笑着舀了碗豆腐递过去,“蟹黄豆腐,精选毛蟹的蟹黄,与嫩豆腐以高汤熬制,伯鲁兄尝尝。”
郑若曾端起小碗尝了尝,不禁赞道:“入口嫩滑,香鲜可口。”
钱渊笑道:“那日在温州,夫山先生可没这口福。”
在送戚继美、钱家护卫入闽后,钱渊留在温州和谭纶吃梨子,当时的他觉得,只要不出意外,至少能稳住局势。
但很快,从龙泉启程,到镇海转了一圈才找到温州的何心隐带来了坏消息……胡宗宪有建功立业之心。
在古田大捷的消息传来后,钱渊松了口气,让汪直船队运送粮米入闽,自己回了镇海。
但很快,也已经有离去之意的总督府幕僚沈明臣来信,提到了郑若曾离去之事。
钱渊一方面在镇海翘首以盼,另一方面派了人去苏州、昆山守候。
正式入仕快三年了,钱渊也有招募幕僚的心思,之前实在是因为自己有太多的隐秘事……招抚汪直、开海禁通商,以及父兄、二舅等等,钱渊只能亲力亲为。
再接下去,很多事钱渊需要一个或几个助手,整理公文、出谋划策甚至在通商诸事上查漏补缺,一人计短众人计长的道理,钱渊前世就很明白。
何心隐这厮太傲,而且对心学太过痴迷,和谭纶倒是能聊得来,没几日就离开温州,声称去京城一行。
于是,钱渊盯上了郑若曾。
嘉靖三十二年嘉定大捷,钱渊和郑若曾初见,那时候的钱渊不过是个秀才,没有资格招募如郑若曾这样的名士,但如今的钱渊有足够的底气。
而郑若曾的能力并不仅仅局限在嘴皮子上,这是个能办实事的人物,至少在军事一道上,他能给予钱渊极大的助益。
虽然说两浙倭患已息,但钱渊依稀记得,倭患直到万历年间都没有被彻底剿灭,而那时候海禁已开,东西方的贸易没有官府的阻拦,但倭寇依旧不时上岸劫掠。
钱渊很难记得清事件发生的时间,但能记得住那些著名历史人物的事迹,他记得殷正茂就是万历年间破倭,得升任尚书之位。
接下里的一段时间,钱渊和郑若曾的行迹遍及宁波各地,还去台州转了一圈,甚至还登上了舟山岛。
郑若曾对沿海诸军驻地,兵力调配进行了微调,派出大量兵丁以小队的形式驻守海疆,以为示警。
让钱渊意外的是,郑若曾和唐顺之两人一见如故,虽然原是旧识,但一个是名满天下的大儒,一个是总督府的幕僚,并无深交,而这些日子几番详谈,两人极为投契。
这两个人都对钱渊用大量银子、人手修建战船一举极为赞同。
无水师,东南沿海始终处于处处挨打的境地,更别说如今福建那边……戚继光屡屡大败倭寇,但始终没有扭转根本局势,这是因为福建沿海有大量岛屿,没有水师,很难一一剿灭。
无水师,出海商船易为海盗、倭寇所扰,也很难禁绝海商的走私贸易。
唐顺之和郑若曾进而订立了五十条海防策略,互相补益准备成书。
“防海之制,谓之海防,则必宜防之于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