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世界毁灭以后(2 / 2)

加入书签

那就是汇总数据,作固定,不能编程。

穿孔纸卡存的也不是程序,而是数据。

之后很多年,这些机器被不断加强。

可以做减、乘、除,甚至可以做一些小决定。

举个例子,比如决定何时执行某指令。

为了正确执行不同计算,程序员发现自己需要某种控制面板。

他们构思了一种控制面板,在这块面板上有很多小插孔。

他们希望自己可以插电线,让机器的不同部分互相传数据和信号。

但不幸的是,这意味着运行不同程序要重新接线。

所以程序员们不断改善着“插线板”,并最终使它变成了可拔插的。

这一创举,让编程更方便,也可以给机器插入不同程序。

比如,一个插线板算销售税,另一个算工资单。

某段时间内,这样做非常的流行。

但因为早期计算机非常昂贵,停机几个星期只为换程序,这一点人们完全无法接受。

因此,人们急需更快、更灵活的新方式来编程。

“是什么呢?”

一边回想着自己当初上课时看的书,林易东的双手一边也在无意识的拨动着,

“到底是什么呢?”

对了,是因为内存变得价格下降,容量上升。

于是人们发现,与其把程序存在插线板,存在内存似乎可行。

而且这样做,程序也更易于修改、也更方便CPU快速读取。

而这类机器,似乎叫做“存储程序计算机”。

如果内存足够,不仅可以存要运行的程序,还可以存程序需要的数据。

包括程序运行时产生的新数据,程序和数据都存在一个地方。

“叫啥来着?”

林易东挠了挠下巴,

“啥啥诺啥啥曼结构?”

命名好像是来自一个杰出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那位老兄好像曾说过:

“我在思考比炸弹重要得多的东西,计算机。”

“我在思考比计算机重要得多的东西,造物。”

如此想着,林易东看向了自己前这台笔记本。

打开笔记本后,林易东发现里面啥都没有。

挠了挠头皮后,林易东把笔记本合上了。

林易东很清楚,编程的目的是完成既定的需求。

换言之,编程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满足需求的过程。

而在完成需求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它们被称为风险。

一名程序员如果可以提前识别风险,并会在真正开始编码之前解决掉风险,那么他就算是迈入了架构师的门槛。

解决复杂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对问题进行拆解,将其转换为简单问题或已知问题,并逐一解决。

人类目前所有的知识体系,都是建立在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中。

计算机的整个知识体系,自然也不例外。

这也就意味着在编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在认知范围内可以解决的。

甚至可以借鉴一些特别朴素的生活经验,来帮助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向。

想到这里,林易东再次想到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现象,如天地、月、昼夜、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维方式,抽象出“阳”的概念。

在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越发理化。

有一种与“阳”相同的事物一直被人们所使用,那便是二进制。

乾卦,表示111;兑卦,表示110;

离卦,表示101;震卦,表示100;

巽卦,表示011;坎卦,表示010;

艮卦,表示001;坤卦,表示000。

正所谓: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简简单单的阳爻和爻,似乎就能够组成世间万物。

“也许,我可以靠着简简单单的‘1’和‘0’创造一个世界?

属于我的世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