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陈琛赠予的锦囊(四千字大章)(1 / 2)

加入书签

 陈琛确实是没有想到刘备会像是一个红了眼的赌徒一般,完完全全地赌上一切,可是如今的情况根本还没有到那一步。

刘备愿意如此,是对自己的信任还有推崇,还是对自己的强大自信?

陈琛觉得不管是什么原因,刘备这种气度,已经足够陈琛认可了。

“百姓,什么地位?”

刘备有想过陈琛会问自己这个问题,但是没有想到会是开门见山,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

陈琛希望获得什么样的回答呢?

刘备有考虑过,但是已经立下了天道誓言,他不会为了讨好陈琛而说出违心话。

陈琛虽是世家之子,却又是大儒蔡邕的关门弟子,从儒家道义来说,百姓的地位,并不低。

“备长自北境,冬日里经常烧薪取火,想要能够维持屋内的火不灭,就得有足够的薪柴。”

“在备看来,这火就是大汉,这薪柴就是百姓,如果没有百姓的心,大汉便会如同失了源泉的火,顷刻熄灭,如果没有火,薪柴便无用武之地。”

刘备思索了一番给出了如此的答案。

陈琛品了品刘备这番话的意思。

倒是大有当权者以百姓为基础而兴盛,百姓以正确当权者为奉献目标。

刘备的理解是双向的,并非只是单一的君民关系,而是让双方的关系成为一种交易思想。

但是这种交易思想却并非充满了市侩之气,反而会让人将二者的关系看得更加清晰,而且对于未来的共同努力能够看得更加明白。

只不过陈琛觉得刘备这番想法还是有些太过于理想化,而且没有足够的实践基础。

没有足够可以提升大汉百姓思想境界的科学纲领和系统性的指导思想,想要让民众了解这种关系和接受这种关系,还是实施难度比较大的。

因为刘备能够将自己的个人魅力扩散,依靠的是与人接触,并且利用自己演说天赋和实际行动来让人逐渐信服,并且能够使治下的民众保持极高的忠诚度。

这在短期的小范围治理是可行的。

但是如果将范围扩散到全国,未来的整个世界,都会存在着不少问题。

平民百姓更多的都是以自己的小家为主。

并非没有人愿意为国效力。

毕竟国家,国家。

这两个字,国在前家在后。

多少年来有数不清的英雄烈士投身于国家大业中。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英雄烈士大多在思想层面上与常人不大相同。

在一个时代里,英雄永远都是少数的,甚至是稀有的。

因为大多数更多是为了自己。

那句话并没有错。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只是如果能够在建立一个庞大的体系时,将后续安排都做到详尽和清晰,想必很多人也会愿意为国效力,为集团效力。

因为你必须让他们看到他们的尽职尽责,能够为他们带来的是什么,安稳的家庭后续抚恤,后代的培养,许许多多因素。

只要他们知道,自己奉献出自己以后,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甚至还能拥有一个“国家英雄”的荣誉!

那将会有很多人愿意前仆后继地为国家尽力,为集团尽力。

反之,如果在国家内部或者是集团内部,有着一群蛀虫,或者是干脆体系混乱,没有办法让百姓们托付自己的信任,和给予自己的后背。

那这个集团在未来将会更难以获得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而愿意为这个集团付出所有,慷慨前行的人也将会越来越少。

最终让英雄这个词变成贬义词,等比于傻瓜。

可以说,刘备的思想是未来社会所推崇和所期望建立的基础,但是所需要做的和考虑的远远不止刘备所思考的这样。

有人或许会觉得这种思想会对于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产生较大的歧异和冲击。

但是实际上在大汉这个民风彪悍,心性淳朴的朝代,这种思想透露在各种细节中。

只不过因为以家族为主的世家的存在,导致时代的变动。

陈琛在一瞬间想了很多。

刘备的这个回答并不能算得上满分,但是却给他开启了一道新的大门。

他其实从来没有想过在这种封建时代早期的人,就已经能够感受到了领头羊和羊群的关系,并且有自己的一些见解。

不过,其实在封建时代的最佳答案或许是......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毕竟在这种君权为上的时代,以君主为主视角的观念,更容易为上位者接受,并且更容易让他们记住。

陈琛对着刘备点了点头,补充了一句。

“陈琛知道了。”

陈琛没有着急去帮刘备解读和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是继续问出了第二个问题。

“玄德公如何看待世家?”

百姓之后,便是世家。

这也是刘备有所设想过的,陈琛给的范围很泛,看似容易取巧回答,但是实际上更加难以界定。

刘备觉得自己如果没有好好地回答到重要的点上,也许就会在这个问题折戟。

陈琛能够问出第二个问题,就说明自己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至少对于陈琛来说,还是差强人意的,所以自己可以放心地认真对付这。

刘备这一次沉默得更久,他觉得自己需要更加慎重地回答这个问题,而且天道誓言的约束力还在,如同一柄达摩克里斯之剑悬在自己的头顶,一旦自己有所欺瞒,这柄利剑将直接斩下。

一时间,离刘备比较近的陈琛都能够看到刘备额头冒出来密密麻麻的汗珠。

“玄德公请放心,陈琛向来觉得世界本是多元的,意见相左也并非代表着没有共同理想,玄德公尽管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便是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