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春瘟(1 / 2)

加入书签

 文彦博敏锐的目光发现了这两人神色的不对劲,猝然开口道:“怎么,冯尚书的独子冯公子你是不是有什么意见呢?但说无妨。”

冯参乍然惶恐,摇首道:“时偐并无异议。”顿了顿,他开口便是一堆溢美之词:“通鉴堪称大作,不但脉络清晰,而且所续之史甚为生动,此作可与汉之司马迁的《史记》媲美,假以时日,定能名流青史,下官佩服佩服。”说着深躬一礼。

黄中庸饶是不吃这一套,嗤之以鼻道:“冯公子说了这么多话,其实很简单就仨字:无异议。何须浪费这么多口舌呢。孙成你呢?”

孙成扫视众人一眼,谦卑道:“孙成无异议。”

范镇见葛胤一副轻松的模样,便开口问道:“葛胤你可有异议?”

葛胤咽了一口唾液,鼓足勇气坦然道:“葛胤确实有疑问。”

这话一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这青年身上,黄中庸饶是感兴趣地问道:“有何疑惑,一一道来。”

葛胤弯腰恭敬行礼,应道:“是。”说着他侃侃而谈道:“葛胤彻夜熟读通鉴,发觉有几段史实,竟没有提及,有损通鉴的全面与客观性,例如,唐纪中并未详细提及唐初玄奘译经,非但如此,就连编制《大衍历》的僧一行都未曾立传”

还未等葛胤说完,范镇截口道:“佛释之学本就是传之番邦异教,怎可立传流于后世呢,岂不是喧宾夺主了,有碍乾坤先儒正统之说,本末倒置”

情绪激动的葛胤亦然没有等到范镇一口气说完,便开口截断他的话头,语气强硬道:“那为何又为鸠摩罗什立传,他也是释家传人的代表人物。”

文彦博面色铁青,放低声音道:“鸠摩罗什是龟兹国人,他为大唐译经,影响深远,得以译经泰斗之称,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葛胤摇首否然道:“非也非也,若是下官没有猜错的话,是想大肆宣传我华夏大国对邻国的友谊与交流颇深,才会接纳这些译经人才,以彰显我大国气度胸怀之余,也是在映射如今的龟兹旧国,有刻意讨好之嫌。”

说着他躬身道:“恕下官多言,几位学士既然认为佛释之学是番邦异教,那又为何详细叙述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朝武宗三桩灭佛疯狂行径呢,我等炎黄子孙,泱泱大国,若无容人之量,又怎能让四方夷人甘心俯首称臣,如此厚此薄彼,只记灭佛之事,不念扬佛之益,此书又岂能称得上大史之作。”

他说话铿锵有力,目光坚定,气势十足,浑然没有了当年那个怯懦胆小的白面书生影子,简直是换了一个人一样。

“葛胤你个黄口小儿,竟敢喋喋不休、口出狂言,目无先儒之士,是不是想滚出翰林院?”范

镇本就脾气暴躁,直来直往,素来是得理不牢人的主,他被葛胤气得吹胡子瞪眼,连连拍桌子,道。

文彦博更是听得这些话,站了起来,面透怒色,恨恨地说:“倒是能言善辩啊,长行,既然这位葛大人如此瞧不起你与君实编著的通鉴,老夫这庙小也供不起这尊大佛,老夫是个老古董也教不了他了,你要不让他章惇收入门下好了,反正都是一些激进、狂妄、目无尊长的年轻人,刚刚好”

“文老何必如此大动肝火,不就是个有想法、敢于直言的年轻人吗?就这么嫌弃,好,既然你不愿意要,那我王介甫就将他收归门下,可好啊?”从门外走来一位气宇轩昂的中年男子,他正是大宋宰辅王安石。

王安石身后跟着是一位相貌俊美的男子作揖道:“子厚知道王相对三位新科三甲甚为感兴趣,就想借此机会,让王相一睹三人才学与论政的口才,没有想到一个葛胤,竟然能惹得文老、范老如此大动肝火。”

范镇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长袖一摆,跟着小孩子似的赌气耍无赖起来,哼然道:“哼,反正翰林院,有他葛胤,便无我范镇。”

一句话干脆决绝,似乎早已笃定了王安石会就范。

王安石一脸淡然,揶揄道:“这句话倒是耳熟,本相记得,当初他司马君实在朝堂上也是这么威胁陛下,对陛下说:有他司马君实,就不能有我王介甫,今日范老又故技重施,这是想为难谁啊?”

说着他语气漠然道:“朝堂上君无戏言,翰林院还是陛下的院子,岂容得你们这些老头子想留谁就谁,想赶谁便赶谁,你们当这是你们府院,像赶你们家丁仆人一样驱赶他吗?”说着指了指葛胤,一张阔脸肃穆威仪,让人望之生畏。

冯参与孙成两个人吓得躲到一旁,连大气都不敢一出,生怕这两边人的战火蔓延到自己身上来,且在心里不断庆幸自己幸好没有提出异议,免得遭到这些老学究的记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