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襄阳与南京十六(1 / 2)

加入书签

 第七十五章 襄阳与南京十六

清军是这么坐以待毙的人吗?济尔哈朗是这样眼睁睁看着夏军攻城,而不做反应的人吗?

当然不是了。

济尔哈朗这个郑亲王的爵位,也不是白给的。

他大开四门,清军几乎倾城而出,开始清扫战场之上的夏军。

夏军为了躲避火炮的轰击,分得都比较散,故而形不成合力。清军一出来,就陷入混战之中,他们就好像是打扫卫生一样。

一直坐镇不发话的张轩,此刻再也坐不住了。

在桂林之败后,张轩做出了很多改变,最大一个改变,就是培养将领,不再插手一线战事。不是张轩不打仗了,而是他明白,到他这个程度,最重要是将将,而不是亲自上阵。

罗玉龙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反面教材,而朱元璋能算得上一个正面教材。

朱元璋刚刚起势的时候,也是一仗一仗打出来的。朱元璋本人也是一个相当厉害的将军,但是到了后来,几乎不再征战了,全部托付给下面的人,这才有徐常之辈的大名。

张轩现在或许还没有到这个地步。但是已经像这方面发展了。

他有意培养下面将领独当一面的能来,希望能与这些老兄弟,善始善终。比如这一战,就是由邓和指挥的,虽然整体上来说,邓和指挥的这一战,只能说中规中距,按步就班。没有什么出彩之处。

不过,这种协调几个作战单位的经验,本身就很重要。

只是他知道,而今这局面不是邓和能应付过来的。

清军的反击相当胆大。一般来说,有城池,谁会贸然出城决战。可见清军在守城这一项业务之上,并不是太熟练的,也是,清军很少被人打着需要防守的地步。

反过来说,济尔哈朗所为,堪称正合兵法。

为什么?守城之战,在兵法之中,从来不是单单守城墙的。济尔哈朗依城而战的做法,正是一记妙招。

如果说张轩没有将济尔哈朗的反击,计算在内,是不对的。但是张轩没有计算在内的是,济尔哈朗反击规模会这么大。让张轩不禁有一种,还牌还有掀完,就哈梭了。

这个时候,张轩的决断,是大举压上。既然他想要决战,那就决战。

张轩这个决断,是基于几个判断的。

第一个判断,就是张轩全军而来,在数量之上占据优势。再加上樊城周围场地并不是太大,没有骑兵转战迂回的空间。张轩征战越多,越明白一件事情,为什么古代兵家,称骑兵为离合之兵。

从骑兵是冲击步兵方阵,从来是愚蠢的极致的行为。

骑兵的冲击力是不错,但是张轩并不是太担心的,因为他信得过麾下将士,他最担心的是骑兵的行军能力,担心骑兵大穿插,大迂回。如果硬碰硬的混战,骑兵在张轩看来并不可怕。

第二个判断,是基于时间。

这个时候,张轩还没有接到南京之战的消息,只知道清军与郑军已经交上手了,但是打成了什么样子,却不知道。张轩担心,南京之战随时会结束,到时候,南京清军就解放出来了。

他们会做什么?

张轩不敢多做揣摩,所以他宁可多伤亡一些士卒,也要这一战尽快结束。

第三个判断,就是清军做保决战的准备了吗?

张轩虽然不是济尔哈朗肚子里的蛔虫,但是他依常理论断,他觉得济尔哈朗决计没有做好准备。

交战以来,济尔哈朗的作战思想,已经很明显了,就是拖,将战事拖下去。

应该不会,突然之间,改弦易辙。

既然济尔哈朗的准备不足,张轩自觉自己的准备要比对方多一点。自然要逼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