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8、草原血战(1 / 2)

加入书签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鲜卑参帅之所以还在坚持,就是因为他相信鲜卑可汗还有一个副帅部的大军,随时准备支援他们全文字。但伴随着大单于的到来,鲜卑参帅已经绝望了。

因为他很清楚,俺熊二用一个曹帅部的兵力,就可以对他的一个参帅部进行反包围,这是何等的实力。这已经给鲜卑铁骑留下心理阴影,以为匈奴铁骑的主力,都达到了这样的战力。

而现在,大单于投入了一个裨帅部的兵力,同时还有一个裨帅部在旁边掠阵,这让鲜卑参帅彻底崩溃了。一比一百的战力,都能对他进行反包围,现在一比十的战力对比,岂不是整个鲜卑铁骑都要完蛋。

鲜卑参帅明白,鲜卑铁骑中其他人跟他这个参帅部的实力相比,基本上是一样的,这也就意味着,鲜卑大军的彻底覆灭,已经就在眼前全文字。

所以鲜卑参帅当机立断,不能再让自己这个参帅部有所损失了。

其实鲜卑参帅之所以有这个考量,跟鲜卑目前内部的形势有关。在鲜卑,目前已经分裂为三股势力,而在每个势力内部,也同样是分裂的。这个鲜卑参帅,首先代表的是自己的部落,然后才是鲜卑。如果自己的兵力在这里损耗殆尽,那么今后在鲜卑也就没有话语权了。

所以为了自己的部落,无论如何,鲜卑参帅也必须活下去。于是就在大单于的大军还没有跟鲜卑大军接触的时候,俺熊二跟鲜卑参帅已经分出了胜负。

伴随着鲜卑参帅整个参帅部的归降,鲜卑可汗在这一个回合完败。而这对于对方的士气,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浩浩荡荡一个参帅部的兵力,不仅没有消灭俺熊二,反而还被俺熊二全部劝降,这得需要多么悬殊的实力,才能达成这个结果啊?所有鲜卑人的士气明显一沮。

而俺熊二没有放弃这个机会,让鲜卑参帅带着自己的兵力先开出战场,等待整编,而俺熊二自己,则带着仅仅损失了一个军的整整一个曹帅部的兵力,又风驰电掣地向鲜卑大军攻了过去。

而这个时候,大单于的五路大军已经跟鲜卑大军亲密接触了。

虽然匈奴铁骑的战力不如吕布铁骑,但也差不了多少,对于鲜卑铁骑的优势还是明显的。再加上鲜卑大军的士气正低落,技战术动作完全走形,根本就没有能够发挥出来。

结果在双方的抛射攻击之中,人数少的匈奴铁骑反而占了上风。之所以会有这个结果,还因为大单于分五路发动攻击,鲜卑可汗来不及整合整个副帅部的抛射攻击,所有的攻击都非常分散。

而且在提前量的计算上面,有俺熊二的榜样在前,鲜卑铁骑也照例照着俺熊二的移动速度来进行计算,结果所有抛射箭枝都落在前面,被轻易躲过好看的。

而等到鲜卑可汗发现问题,为时已晚,五路大军已经冲到了面前。

而这个过程中,匈奴铁骑的集火抛射反而大建奇功,在鲜卑大军中制造出十处无人地带。

到了这个时候,鲜卑可汗也没有其他办法可想了,为了不处于被动,只得派出五个裨帅部的兵力,分别挡向了五路匈奴铁骑。

而与此同时,鲜卑可汗还派出了五个裨帅部的兵力,分别向大单于五路大军的背后绕去,争取把这五路大军全部夹攻消灭。

但也因为鲜卑可汗把注意力集中在这边,浑然没有发觉,俺熊二的一个曹帅部兵力,也混在其中一路大军身后,向这边冲过来了。

现在鲜卑可汗派出的兵力,已经是总兵力的一半。剩下的一半兵力,他还要留着提防大单于。毕竟大单于还有一个裨帅部的兵力没有动。

至于俺熊二的一个曹帅部兵力,虽然搞定了鲜卑可汗的一个参帅部,但鲜卑可汗宁愿相信只是一个意外,所以并没有引起鲜卑可汗的重视。

就在俺熊二跟着的这个参帅部即将落入对方的前后夹攻的时候,俺熊二忽然带着整个曹帅部的兵力,向侧翼飞奔,刚好在对方合围之前,跳出了包围圈。

接下来,伴随着对方的合围,俺熊二引兵重新回头,风驰电掣地冲了过去。

被包围的匈奴铁骑都知道还有援军即将赶到,再加上也都知道这一战如果败了,朔北就要丢了,所以都奋力阻挡鲜卑铁骑。

而俺熊二以锥形阵锲入对方阵中之后,凌厉的战力立刻就让对方一片狼藉。不过以俺熊二一个曹帅部的兵力,短时间之内却不能取得太大的战果,只是不断获取人头,卖相还不错。

而那五个被包围的参帅部,已经按照我的建议,各自在包围圈中结成圆阵好看的。虽然对方的兵力是十比一,却也暂时不能攻破圆阵,双方陷入了持久作战。

大单于这时候也没有派兵支援,命令马背上的匈奴铁骑轮流睡觉,显然这是要跟鲜卑铁骑耗上了。

鲜卑可汗一见大单于的阵仗,当然也明白大单于这是要把鲜卑铁骑拖得疲惫,然后才好就中取势。于是大单于也让自己的鲜卑铁骑轮流在马背上睡觉,保持自己的体力。

半个小时的时间里,也就是大半个游戏日的时间,双方几乎每个人都已经睡过一觉了。

而这个时候,鲜卑铁骑忽然发现,睡过一觉之后,不但不像此前想象得有了精神,反而有了倦意,总感觉没有睡够似的。而伴随着此后的等待,倦意也越来越浓。

大单于这边,干脆人人做出非常疲倦的样子,哈欠都是轮流打着。虽然双方相隔甚远,但鲜卑铁骑仿佛跟匈奴铁骑有着心灵感应似的,也一个个哈欠连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