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鉴宝(1 / 2)
这是一整块玉雕琢而成的箫,张义满把它放在台灯下仔细看了一遍。这支玉箫浑身上下没有一丝瑕疵,论是玉器本身,还是那做工,那细纹。这支箫长约一尺,上面刻有两行小字,字体是楷书,工工整整,上面写道:宣德三年,张员外寿辰贺。
张义满放下箫,开口问道:“这是明朝的物件,这么好的东西,你们是怎么找到的?”
张如铁答道:“我是按照书上讲的,在城东那片乱葬岗里挖到的。”口气依旧轻松如常。
“毛猴子,你们两个不要命了。那片乱葬岗,孤魂野鬼这么多,我不是跟你说过了吗?没事,别要接近那些有脏东西的地方。”张如铁苦口婆心道。
“堂叔,我们就去这一次,以后再也不去了。你就给我们托个朋友,帮我们找找谁能收了这个东西,刘东他爷爷还等着救命呢!”张如铁一边信誓旦旦,一边哀求道。
“也罢!事已至此,老夫我就帮你们一把。”张义满一边说着,一边走向床边。
只见他蹲了下来,打开了靠床的落地柜,从里面翻出了一本笔记来。这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着只有张义满自己才看得懂的东西。
他又找出了一把老花镜,关上柜子,走到桌前来。“这是我多年来做的笔记,上面记录了我认识结交的朋友,还有他们的联系方式,家庭住址。我在上面找找,看能不能给你俩指条路子。”他一边翻着笔记,一边说道。
“堂叔,我就知道你不会见死不救的。”张如铁边挠胡子,边说道。
“有了,找张纸来,记下这个地址,找他,可以帮你们。”张义满翻到笔记中间往后的地方,停了下来。
刘东刚好身上带了几张信笺纸,听到张义满这么一说,赶紧从兜里取出,递了上去。
张义满在上面写道:四川省成都市青羊花鸟市场,北佬孙。又在上面写了几句话,这才停了下来。
他把写好的纸条交在刘东手上说道:“这是前两年来我们舞阳收古董认识的朋友,他和我有过一段交情,我也跟他指点过几样东西。你俩记着这个地址,还有我写给他的信,他看到后,会带你们把这几样东西给处理掉的。”
“谢谢叔叔,谢谢叔叔,真是太好了。等回头事办成回来,我跟大胡子请你吃饭。”刘东拿着那纸条,连声感谢。
“这个不用,你们两小子,好自为之吧!”张义满头也不抬,取下眼镜,站了起来,明显是要送客的架势。
两人识趣的跟张义满道了声再见,就走了出去。
……
张义满写了张外省的地址,只留了个名字和一封信。二人边在路上,边嘀咕那信,商量一番之后,决定休整一天,第二天起来就赶大巴上市里,坐火车去成都。
第二天一大早,刘东收拾好了行李箱,张如铁也整理好了。为了防止东西在路上出现碎裂和遗失,两人专门在瓷瓶外镶了稻草,又在瓶口内塞了报纸,这才出了门。
两人第一次去四川,火车在崇山峻岭间穿梭了近二十个钟头,终于在第二天早上八点在成都火车站停了下来。中途两人轮番休息换班,生怕有小毛贼给摸跑了。好在一切安然恙,两人到十点的时候终于来到了青羊花鸟市场。
青羊花鸟市场,表面上是全国数一数二的花鸟市场,暗地里,这花鸟市场里隐没了许多买卖古董名器的店家,花鸟市场只是噱头,古董买卖才是这里的人气所在。但凡到成都旅游,做生意的,一不都要到到这里转一转。看看瓷器,瞧瞧古董,早就是这不成文的规矩。
两人沿着店家挨家挨户去问,售卖花鸟鱼虫的,见两人只是问人,也不买东西,没一家搭理的。直到走过百十来米,见到一家写着大大的“当”的门面,张如铁才问道北佬孙的具体位置。
两人又向里走走了近十分钟,直到终于看到一家上书“孙记古玩”的临街小店。那小店门口还写了两道对联,左边是:博古通今揽千载奇物;右边是:琴棋书画博天下奇闻。门上的横批,四个遒劲横批大字:琳琅满目。
一个瘦小个子,看上去四十开外的中年人在里面拿着鸡毛掸子在弄浮尘,除了他,十来平米的店面没有别的人。可能是实在聊,他一边掸着灰尘,嘴里一边哼着小曲。
张如铁,刘东径直走了进去。张如铁开口便问:“请问,这是北佬孙的店面吗?”
“你们是?”中年人放下鸡毛掸子,抬头看向两人。
“我们俩是黔东过来的故友,特地到这里来找北佬孙的。”李东接过话来。
“我就是北佬孙,怎么之前我没见过你们俩。再说,年轻一辈,我也没交过几位朋友啊!”
原来,这就是北佬孙。只见他说完这里,印堂上,显示出了一个大大的川字纹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