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徐州之主(1 / 2)

加入书签

 也不知是北海军入驻徐州令军容更盛,还是辛锐之信真的起了作用,这日徐州城外的曹操军竟后撤五十里安营,并且丝毫不见有动兵之相,陶谦得报大喜。

晚上,陶谦在府内盛宴款待北海一干将领,徐州众文臣武将作陪,觥筹交错,喝的甚是愉悦。

借着酒兴,陶谦喜道:“辛小将军果然神童,日间老夫乍闻小将军说道曹兵必撤,犹未敢深信,少时便得来报言曹军已退后五十里扎营。吾妄活一甲子有余,平生竟是头一次所见只凭尺书便可退兵之事,历史上那姜尚,张良亦不过如此。”

辛锐谦虚道:“此乃小计,不足挂齿。”

此时陶商那不屑之音又起:“依我看辛小将军行此事投机取巧亦占多数,那曹操岂是说上几句便会退兵之流!定是军中有什么大事发生,被汝正好碰上吧!”

太史慈等人闻言,皆怒不可遏,欲站起来讨个公道;陶谦双眉一皱,转喜为怒。

辛锐并不恼怒,制止正欲呵斥陶商的陶谦和身边众将,笑道:“大公子此言不无道理,在下本就一区区孩童,怎能真的那般神通广大!请恕在下冒昧,敢问大公子所学几何?”

他已打定主意,务必要折损下陶商的傲气,打击他的底线,而后借此解开心中疑惑。

果然,陶商闻此言先是得意一番,听到后边便不悦道:“我虽不才,却略懂诗书,少通兵法,兀自不敢与曹操阵上卖弄,可笑黄口孺子竟敢称领兵大将。”

辛锐目视太史慈众人按奈心性,从容笑道:“在下不才,愿借此时此景作词赋一首,献与府君。”

闻听辛锐要作词赋,陶谦不由收敛怒容,恭听道:“哪知小将军还是文人墨客,如此老夫便领教了。”座下众文臣亦是洗耳恭听,一脸严肃。

辛锐心中暗自好笑,怎知道古人对于作诗文竟是如此严肃,遂正容侃侃而谈道:“当今是初平四年,正值天下纷乱之际,先有十常侍祸乱朝政,将朝廷整得乌烟瘴气,再有黄巾爆发,弄的民不聊生,接着是董卓篡权,曹操发矫诏联合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之后因各怀心事而作罢,董卓又被司徒王允密谋联合吕布诛杀,随后董卓余部李傕、郭汜打着为主报仇的旗号兴兵作乱,攻陷长安,王司徒惨遭杀害,吕布则携残部逃至袁术处,後又投奔袁绍,可谓到处流窜,曹操后于匡亭击破袁术,自此立势,大小数百战,取得陈留,兖州,濮阳等中原的咽喉之地,收黄巾降兵数十万,安置流民无数,势乃大成,文韬武略,不可一世。”说到此,辛锐默默喝了口酒,观察众人表情。

只见陶谦等人露出赞许神色,虽尚未听自己作诗,却是对这天下大势听得是津津有味。

只有那陶商一副不悦之色,急道:“叫你作诗,你却卖弄起诸侯势力,这些谁人不知!那轮到你在此多言。”

陶谦喝止儿子道:“不得无礼,且听小将军说下去,小将军年纪虽幼,却对这些年间发生大事无有不知,老夫方今乃悟何谓‘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佩服佩服。”众文臣亦都对辛锐有所改观,不似前番那般蔑视。

辛锐笑道:“吾从师之时,常听他老人家论起,故稍有所知。那么诸位少罪,在下这便要作诗了。”

说罢端起酒盅,闭目搜索着后世的应景诗词,忽然灵光一现,想出一首颇为冷僻的词,遂吟道:“春欲去,如梦一庭空絮;墙里秋千人笑语,花飞缭乱处。无计可留春住,只有断肠诗句;万种销魂多寄与,斜阳天外树。”吟罢,酒入愁肠,撒下两行清泪。

再看众人,除了陶谦糜竺和一个年轻文士正低头沉思外,皆是不知所谓,弄得辛锐甚不自在。

孰知陶商大笑起来,高声道:“我道辛小将军能做出什么诗来,结果却是一篇伤感的句子,好比说话简单,只不知是否心上人去世了?哈哈哈哈……”徐州武将和部分文士都跟着大笑起来。

辛锐抹干泪,方欲说话,只听坐在糜竺下手那年轻文士大声道:“好词,好句。意境无限那!”

众人被这一声给镇住,都摒住笑,朝这人看去,陶商看罢不悦地道:“陈登,你枉作徐州文人,竟给此烂句这般评价,看来人言陈元龙为名士不过是妄言罢了。”说罢哂笑不已。

辛锐听得陈登之名,忙循声看去,只见那文士面白唇红,两撇八字小胡,眼神淡然,却透着无比智慧,实乃隐于市之名人。忙施礼道:“辛锐见过元龙先生,久仰大名,今日得见,实乃平生大幸。”

陈登淡淡一笑道:“小将军客气,若我所品不差,刚才这句子明里虽是伤怀春日早逝,实则是感叹国势渐倾。前半句写春天将离去,但却如何絮飞空,茫茫如梦,应该是暗喻国世衰微大势已去。而在此时,‘墙里’的人依旧笑语荡秋千,是麻木还是醉生梦死!‘花飞缭乱处’一句形象刻画了纷乱情绪就犹如那漫天飞落飘零的花儿。下半句起首‘无计’一词,说明阁下束手无策去挽留春天,即是无法挽救国运;最后只得将这一腔愁绪写进句子,寄语斜阳天外之树。不知在下所言,可有谬误否?”

辛锐大感讶异,要知此刻陶谦与糜竺还尚在低头沉思,陈登越说,两人越是开朗,到最后两人竟不约而同站起来拍手狂喜道:“好句。”言行甚为失态。

见陈登问向自己,辛锐忙点头赞许道:“元龙先生知我心意。”

陶商此时已是目瞪口呆,无言以对,在座众人皆是脸上神色不定,气氛一时尴尬起来。

忽然陶商身后转出一人,目露狡诈,尖嘴猴腮,奸笑道:“辛小将军之句虽好,吾以为尚有不妥之处,望府君与诸公察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