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南孙北辛(2 / 2)

加入书签

旁边一位老者接问道:“小将军话虽如此,可是祖制安可随意改之?”

辛锐从容道:“祖制传到今日,已是面目皆非,不少士族官宦都不尊此制,花钱找人替代,还有直接花钱贿赂负责官员,得以免除,而我们百姓呢?无钱无势,只得任人摆布,更有甚者十五岁应征,老死边关,一辈子都不得回家,其惨不堪言表;战死者,朝廷本有少量抚恤钱粮,但到现在有几个人家能得到?”

众人听罢默然,更有的眼中隐有泪光,显然此话说到他们心里去了。

辛锐趁热打铁道:“诸位,在下虽然不才,却愿在有生之年辅佐孔太守,令北海绝无此类事情发生。可是现在天下大乱,皇上竟然被小人挟持,各路诸侯皆有不臣之心,战争连绵不绝,所以在下不得已在此招募勇士,保卫乡土,保卫我北海不受战乱之忧。”

叹口气又接道:“虽然保卫乡土乃是每个有志之士的职责所在,但当兵毕竟是件危险之事,军人就得有准备为保卫家人而时刻面对牺牲的觉悟,因此在下征得太守同意,采用募兵制度,生命不是用钱可以衡量的,这只是对勇士的一点鼓励和嘉奖而已。”

百姓们此刻已经感服的无话可说,但仍有一位较深沉的老者质疑道:“太守和小将军之心,草民等感激不已,只是北海城自来兵少,地势又偏远,不知此次征兵却是为何?”这句话实在道出北海一项实情,孔融本就重文轻武,治理内政是游刃有余,对于军事就外行的紧,所以北海这点军事力量简直形同虚设。

辛锐方欲答话,人群中却有吼声传来道:“你这老儿忒也罗嗦,又从不的军,在那里支支吾吾作甚!”周围的人掩着耳朵自动闪出一条路,喊话之人走至台阶下出言道:“那个管事?俺要投军。”

辛锐打量来者,七尺多身材,横眉竖目,一脸虬髯,只是手腕仿佛受了伤一般,裹着厚厚一层布帛,一副凶神恶煞的面容;又闻他声音洪亮,知道是条好汉,便笑道:“壮士可在这边报名,可否等在下回老丈问题之后再详谈?”说罢一指坐于文案的陈登。

那汉一点头道:“小将军之名俺早已闻听多时,请小将军先说。”遂闪退一旁等待辛锐发言。

辛锐笑道:“老丈请听在下一言,现今诸侯并起,各自竟相招兵买马,前些日曹操攻打徐州之事想必大家有所耳闻,徐州势弱,由是孔太守命在下率兵支援,又天幸在下岳丈吕布夜袭兖州令曹操首尾不能相顾,这才得解围。试问,若是曹操打的不是徐州而是北海,我等怎生应对?以北海城不满八千之众,恐怕即便有援军也支持不到援军来时。这且不论,就说黄巾余党以五万军马围城之时,敢问在场哪位有把握尽败其兵?”

那老者听完此番见解哑口无言,默默点头赞成辛锐之高见,此时百姓那里再有疑问,欢声雷动,再加又有那大汉带头,因此群起踊跃报名,陈登等人霎时忙碌起来。

辛锐满意地笑看着一切,对身边那汉抱拳道:“壮士大义,在下多谢了。”

那汉忙还礼道:“小将军客气,俺本是北海将官,只因阵上受伤因此赋闲在家,孔太守待俺不薄,因此时思报效此恩,今日情愿再投军营,作一小卒。”

辛锐至此早已明白这汉身份,却不便点破,只得道:“壮士虽是心思甚好,只怕伤势不利,因此还是在家多将养的好。”

声音刚落,只听这汉吼道:“俺武安国感太守大恩,每日无不思以死相报,将军此言,毋太过欤?俺虽右手断腕,尚有左手存焉,一般地可以杀敌立功,将军小瞧武安国耶?”言语中不满甚大,火气剧增。

辛锐本是好意,哪知被武安国一说,竟都是自己不是,又怕反驳冷了百姓之心,因此郁闷不已,正在此时,孙乾不知从何处气喘吁吁跑到这里,边跑边喊道:“将军,大喜事,大喜事啊!”

众人眼光随之移向孙乾,只见他挺下来顾不得喘气便呼哧着问道:“将军可知许绍这人?”

辛锐好生不是味,却按下心中的火气道:“不是那个愿意点评世人优劣的所谓名士么?听说称作‘人物评论家’?”这个名词倒是后世听来的。

孙乾愕然道:“什么是‘人物评论家’?在下虽然不知,但却知许绍是当世最富盛名之相士,他近来编出一册‘豪杰评论榜’,上榜者皆是当世英雄;将军竟排在第三位。”

众人闻言表情不一:闻听许绍大名的都是欣喜不已,祝贺辛锐道:“恭喜将军了。”而那些孤陋寡闻的倒不知是什么情况,傻愣愣地看着那些兴奋的人,表情像在看一群弱智。

辛锐对许绍之名虽是知道,也知关于曹操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流传千古的评语来自此人,但骨子里不甚感冒,毕竟许子将既非智将又非武将,当下漫不经心淡淡道:“谁在第二位?”

孙乾见辛锐半分喜悦之色都无,还问了这样一个大有深意的问题,还道辛锐志向无比大,忙敛容道:“第二位是孙策,将军不知他在袁术帐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势不可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