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1 / 2)

加入书签

 又是一个奈何桥上的故事。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风无情地吹着残疏的枝干,泛黄的树叶打着卷儿,仿佛一簇簇折翼的蝴蝶翩然而下。

这座废弃的皇家庭院已经被人遗忘了,满地金黄,如同被人遗忘在这里的无数孤魂野鬼。

未晞坐在掉了漆的门槛上,望着天上云卷云舒,变化多端如同情人的心,不由得又是一声叹气。

“你已等候三十年了,还不肯去投胎吗?”身后半透明的孟婆缓缓飘来。

“我们约定好一同投胎的。他还没来,我不要走。”未晞空灵的声音坚定得让人心疼。

“那投胎的时候你也不肯喝老身一口汤?”

“地府的规定,我还是会遵守的。”

“那你们一同投胎还有何意义?”孟婆只觉这姑娘有些可笑。

说好一起投胎?可你不还是傻傻等了三十年……

“传说命定的恋人会拥有三生三世的缘分,如果每一生都可以一起投胎,那每一世就就一定会相遇。”未晞眼中出现一抹光亮,竟有些期待。

即使是一次相遇,擦肩而过也心甘情愿。愿做他足下的泥土,手心的微尘,伞上的点雪足矣。

“咦,好缠绵的传说啊,姐姐的故事我还没听过呢?”红月从井里升起,来到庭院的门边上。

这座破败的皇家庭院是阴魂野鬼的聚集地,只因庭院中间的深井是地府的入口。到了午夜时分,无数阴差便会从井底升起,离开庭院去抓捕亡魂。

当然,除了被授予权利的阴差,谁都不能离开庭院一步。她们这些亡魂最多也就只能坐在门槛回味往事罢了。

要不是已经死得透透的,未晞也不会把地府的事知道得这么清楚。

“每年我都会说上一次,看来今年是对你说了。”未晞淡淡道。

“没把老身放在眼里?”孟婆佯装生气道。

“怎会,还不是怕您听烦了。”

“你的故事,我是最爱听的。就怕你自己没讲烦?”

未晞摇摇头,年年说,不过是让自己铭记于心,提醒自己,更是让自己能熬过这深宫大院里的一夜又一夜。

“快说吧,未晞姐姐。”红月迫不及待地催促上了。

“呵,也不是什么美满的故事。”是无比哀伤的悲剧啊。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的中段,未晞的名字就取自于其中,听父亲说,这是母亲将要咽气时断断续续说得。

未晞刚出世,母亲便过世了。父亲把她当成掌上明珠般万般溺爱,娘亲身体不好,她自小也是体弱多病。

没什么办法,娘胎里带出来的病根。

她平常也是足不出户,更不知晓天下事。

未晞的父亲,是当朝国师李牧之。皇帝年老,膝下却只有一个独子。文武百官都将天下的希望寄托在太子身上,却只有一个人不这么想。

老皇帝早年期间十分器重国师,无论是祭祀大礼,还是处理朝政,都会听取李牧之的意见。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绝不是空话。

可是大顺朝却渐渐走向了下坡路,皇嗣凋零,朝内的风言风语都指向了国师李牧之,不少大臣直言进谏弹劾国师,却遭到了皇帝的斥责。

如今,皇帝病危,太子亲政,竟由国师辅政。太子年方十五,尚且资历不足,即朝政大权被国师独揽,朝堂上下乱作一团,天下民不聊生。

不管国师如何不受臣民的爱戴,可他的权势就摆在那,而他的独女未晞更是比公主还尊贵。

未晞却从未有恃宠而骄的想法,体弱多病的她从小被养在深宅大院,很少能够出去游玩,对外面万紫千红的世界也是羡慕不已。

温室里培育出来的花朵本来就不被人有所期待,连一生平安喜乐都像是奢侈的谶语。

今夕何夕,上元佳节,行人如织。

灯火辉煌下的京城掩藏了角落里所有的暗流涌动,只剩下一派千头攒动、歌舞升平的好景象。

未晞提着刚从小贩那里买来的兔子花灯,艰难地在人群中挪动。身后的两个丫鬟努力地用身体为她腾出空间,她们趁国师受到宫中紧急召见不在府中的机会偷跑出门,要不是未晞小姐千求万求,撒泼胡闹,她们二人可不敢带小姐出门。

“小姐,若不赶紧回去,要是被国师发现奴婢带您出门,国师会把奴婢二人千刀万剐的。”

“哪有那么严重,就算被发现,我会向父亲求情的,他最宠我,我会罩着你们的。”

未晞轻弯嘴角,一抹银铃似的笑声回荡在人群中。一身淡粉色的长裙衬得她白皙的脸庞多了几分红润,才十二岁的年纪就已出落得超凡脱俗,眉眼精致,玉净花明。

不仅是未晞的气质动人,连国师府的丫鬟都干净明亮,遥遥望去,三人都显得格外耀眼。

今夜耀眼的明烛灯火都能让京畿的百姓驻足不前,而耀眼的明珠美人更是早就被黑暗里的邪恶所觊觎。

四五个大汉早就蹲伏在她们的后方,默默窥视她们的行动,只等到无人之地就伺机而动。

那有什么办法,京城就是这样,繁华,呵……

所谓的繁华盛景不过是乱世逆流的遮羞布。

京畿的护城河周围,挤满了前来放花灯的人们。往日平静的河流现在却像一条蜿蜒的火龙,月光倒映,宛如鳞片闪动,渔火跃金。

望着密密麻麻的人群,未晞轻轻叹息,原本这次出府想给母亲放一盏花灯,希望她在地下万事顺心,可是这么多人,她们三人挤过去,看起来要费些力气。

抬眼望去,夜色深沉,时辰已经不早,还是回去别让父亲发现了。

这样想着,未晞招呼身旁的两个丫鬟,抄近路行去,尽快回府。

急匆匆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未晞还在摆弄着她的兔子灯笼。过了一会儿后,身后的丫鬟紧张地喊了她一声。

她这才看向前方,发现不知何时她们已经在离护城河很远的草地上,人烟稀少,身旁却有四五个壮汉跟着,正用一种虎视眈眈的眼神觑着自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