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信仰(2 / 2)

加入书签

司马志远:“知道。他老人家非常提倡“知行合一”。

李艳:“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司马志远:“是啊。我往往就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很多道理都知道。就是不想去实践,因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李艳:“那你听说过十万小时理论吗?”

司马志远:“这是《异类》这本书提倡的一种观点。是说人要想成为某一领域的大师或专业人士,必须在这一领域投入十万小时的时间才能够实现。”

李艳:“那你赞成这种观点吗?”

司马志远:“我承认,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经历才能够去实现。其实这类似于爱迪生的那句名言:”成功来自于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只不过加上了时间而已。

十万小时”最大的祸害就是过分强调了时间累积的作用。全然不顾中间过程的方法以及乐趣。就像以前的我们老师说的:很多同学,确实很努力,在自习室从早待到晚,然后对自己说,看,我今天自习整整一天了!可他一天里都干了些什么呢?睡觉,玩手机或者聊天而已。这就是时间累积的副作用:降低效率。类似的,“我今天花在英语上的时间累积达到了5小时,完成了十万小时均分在每天的任务。”这样的想法,也是极其荒谬。

其实做任何事情要讲究乐趣和效率。过分追求时间累积的另一个负作用是:无法坚持。。想想看,要你花整整十万个小时在一件事上,而且这件事并不是你真正想做的,那该有多么无聊!与其浪费缺乏效率的时间来填补自己的负罪感,不如开开心心的大睡一觉。为什么说这样的过程会没有乐趣?因为像莫扎特,乔丹这样花了十万小时练习的天才,他们是绝对不会统计自己的练习时间的。练习的过程让他们快乐而充实,如果你在统计时间,说明你并没有在意这个过程带给你的享受,相反说明你只想快点结束这个过程。

李艳:“是啊,如果只靠意志力来做一件你不喜欢的事情,效率必定会事倍功半,最后的结果也不会令人满意。”看来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凭借意志力和忍耐力,才是王道。

看来人的空虚是最可怕的,没有信仰的人也是可怕的。信仰其实是高于法律约束层面,上升到道德层面的东西。如果完全按照佛或基督教等教派的指引去做,就不会犯法。法律是人类生活的最低底线,不按照佛的教义去做,顶多成不了佛。如果不按照法律规定的去做,就会犯法,沦落到你现在的地步了。因此宗教是人类生活的一道安全线。

说着说着,探视的时间已经到了。李艳起了身,对刚刚的探讨的宗教问题还意犹未尽。她站起身,跨过那道铁栅栏,突然她想到,其实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样,就像这道铁栅栏。没有进入以前,大家向往着佛教的极乐世界,跳出六道轮回。其实跨过这道窄门,里面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也差不多。区别的是人的内心。里面的人内心安逸,洒脱,没有功利心,没有贪嗔痴,只有满足和施与。

李艳在回家的路上,心绪难平,望着路上的行人,个个都是行色匆匆。正可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究竟又有多少人能立足脚步,审视自己的内心,检讨自己的行为,又有多少人能像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