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岐山传统(2 / 2)

加入书签

“该吃晌午饭了!”孟雄飞点了点头。开始搜寻街道两边地饭馆。他现在其实并不饿。只是想要重新尝一尝这些人世的食物与味道。他虽隐居山林颇久。如今更能做到了辟谷之效。但依旧没成为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还是想做个遍尝人间美味的俗人。

眼光搜寻着。忽然瞧到一家饭店的窗户贴字上有着“岐山臊子面”的字样。不由双眼一亮。忙带着胡艳红走了过去。他原本便是岐山人。对于岐山当地的这传统特色面食。一向自小便十分喜爱。

岐山臊子面地历史十分悠久。据说都能跟周文王挂上关系。相传周文王时期。在岐山原下渭河畔。常有一条大蛟龙出没。伤害百姓。文王得知后。便下令除掉了祸害百姓地蛟龙。据传说。蛟龙的肉味道鲜美。吃了可以驱恶除邪。延年益寿。于是。文王叫人将蛟龙剁成许多小块。分给众人食之。吃了蛟龙肉。部落从此繁衍生息旺盛。人们体格健壮。使部落逐渐壮大了起来。从此。人们沿用这一生活习惯。将肉食剁成小块。烧炒而食。以求得四季平安。兴旺发达。

后人通过长期地烹调实践总结。将这种肉丁做成的膳食品称作臊子。它不仅味道鲜美独特。不腥不腻。既可以独立膳用。而且还可同其他食品拌餐。且可以长期保存。逐渐成了地方的风味食品。岐山人将大肉做成的臊子和本地面食加以结合。创新出了风味独特的岐山臊子面。自从传遍方圆。香飘千里。

还有一说是。周文王被商纣王从监狱里放回。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去看他。吃饭时。他让家人做“和气面”吃。一个锅里下面。一个锅调汤。大家只吃面不喝汤。汤倒在一个锅里。轮番浇面。这种吃法表达了人们的一种特殊感情。以后就传了下来。所以。岐山面又叫“和气面”。谁家兄弟不睦。邻里不和。村上年长人出面调停。几盅酒罢。热腾腾的臊子面往上一端。一席和解话。隔阂解除。红脸者顿生惭愧。在当地人心中。臊子面简直成了一种“圣物”。它增强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寄托了良好的希望和祝愿。

这传说是否真的。孟雄飞就不得而知了。只是总想应该不至于那么遥远。应是后人附会名人。为这道美食增添的传说光环。相比起来。他更相信另一种说法。

说是岐山某地有一农家娶了一媳妇。聪明伶利。精于烹调。一日。她做了一顿面条。光滑细薄。调料多样。汤汁浓香。味美可口。全家食后无不称赞。年幼的弟弟。尤其喜食。常闹着要吃嫂子擀的面条。后来。这个弟弟做了大官。某年春节时邀请同僚到家里作客。客人们饱餐其嫂子擀制的面条后。赞不绝口。从此“嫂子面”便出了名。纷纷传扬开来。争相仿制。由于“嫂”、“臊”谐音。天长日久。“嫂子面”就变成了“臊子面”。

走进饭店。孟雄飞当即便点要了两大碗岐山稍子面。他现在仍是吃不得肉。不过想比起以前改善了许多。喝些肉汤。吃些少许都并无什么问题。

现在正在饭点儿上。饭店里人不少。他们等了好一会儿方才等到服务员送上面来。看着那红油油的汤水。闻着那酸辣辣的味道儿。孟雄飞不由险些留下了口水来。当即便端过来大口食之。他是全身都能着火的猛牛。这些许的滚烫自是不在话下。

岐山臊子面为大肉浇汤面。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从汤的味道上讲是酸、辣、香;二是从加工的面条上讲是薄、筋、光;三是从食用的整体上讲是煎、稀、旺。这家饭店做的还算地道正宗。很合孟雄飞的胃口。尤其辣的十分过瘾。他原本便是个喜食重口味的人。做了牛这么久。嘴里都快要淡出鸟儿来了。

反观胡艳红。却是对着那一层红红的辣油直皱秀眉。筷子在其中挑来挑去。总是下不了口。孟雄飞很快一碗见底。瞧见她还没怎么动。一瞧表情也瞧出了问题所在。不由一笑。端过了她的碗来。道:“你另叫自己喜欢的吧!”

胡艳红感激一笑。忙喊服务员点要了只烧鸡来。

孟雄飞再一碗下肚。又灌了几杯冰镇啤酒。直呼痛快过瘾。到得此时。他才算终于找回了以前做人的感觉。他以前为人时。每到中午便是常到旁边的饭店叫一晚热辣辣的臊子面。来一瓶冰凉凉地啤酒。只觉每天中午这么一顿。实在已算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饭罢胡艳红结账。一起出来后。两人招手拦了辆出租车。叫其开往神农家园。

神农家园是炎帝陵附近的一处高档住宅区。白雪凝跟着朱玉环进城后便住在这里。白雪凝也在附近的宝桥小学上学。她第一次周末休息回来时。便曾把地址告诉有孟雄飞。还有她的生活、学习等情况。一切也都跟孟雄飞详细的说过。

孟雄飞与胡艳红既进了城。也便顺便去看望下这小妹妹。给她个惊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