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周纪十一(2 / 2)

加入书签

起初,孟轲拜孔子思为师,曾经请教治理百姓什么是当务之急。孔子思说:“叫他们先得到利益。”孟轲问道:“贤德的人教育百姓只谈仁义就够了,何必要说利益?”孔子思说:“仁义原本就是利益!上不仁,则下无法安分;上不义,则下也尔虞我诈,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经》中说:‘利,就是义的完美体现。’又说:‘用利益安顿人民,可以弘扬道德。’这些是利益中最重要的。”

周显王三十四年(丙戌年,公元前335年)

秦国进攻韩国,攻克宜阳。

周显王三十五年(丁亥年,公元前334年)

齐王、魏王在徐州会面,互相尊称为王。

韩昭侯修建一座高大的门楼,屈宜臼对他说:“您肯定走不出这座门的。为什么呢?因为时运不宜。我所说的时候,并不是指时间。人生在世有顺利、不顺利的时候。过去您曾经有过好时运,却没有修建高门楼。而去年秦国夺去了我们的宜阳,今年国内又大旱,您不在这时抚恤百姓们的危难,反而奢侈挥霍,这正是古话所说的越穷越摆架子。所以我说时运不宜。”

越国国王姒无强攻打齐国。齐王派人向他游说:伐齐国不如去攻楚国的好处大。越王于是去攻打楚国,却大败而归。楚国趁势占领了原先吴国的旧地,向东一直到浙江。越国从此分崩瓦解,各家贵族争相为王,或自立为国君,分散在沿海一带,各自向楚国臣服。

周显王三十六年(戊子年,公元前333年)

楚王攻打齐国,围困徐州。

韩国的高大门楼修成了。韩昭侯却死了,他儿子,就是韩宣惠王。

当初,洛阳人苏秦向秦王进献兼并天下的计划,秦王却不采纳,苏秦于是离去,又游说燕文公道:“燕国之所以不遭受侵犯和掠夺,是因为南面有赵国做挡箭牌。秦国要想攻打燕国,必须远涉千里之外,而赵国要攻打燕国,只需行军百里以内。现在您不担忧眼前的灾患,反倒顾虑千里之外,办事情没有比这更错的了。我希望大王您能与赵国结为亲密友邦,两国一体,则燕国可以无忧无虑了。”

燕文公听从了苏秦的劝告,又资助他车马,让他去游说赵肃侯。苏秦对赵肃侯说:“当今之时,崤山以东的国家以赵国最强,秦国的心腹之患也是赵国,然而秦国始终不敢起兵攻赵,就是怕韩国、魏国在背后算计。秦国要是攻打韩、魏两国,没有名山大川阻挡,只要吞并一些土地,很快就兵临国都。韩国、魏国不能抵挡秦国,必定会俯首称臣;秦国没有韩国、魏国的牵制,就立即把战祸蔓延到赵国头上。让我根据天下的地图来分析一下,各国的土地面积是秦国的五倍,估计各国的兵力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结成一气,向西进攻秦国,一定可以攻破。现在主张结好秦国的人都想割各国的土地去献给秦国,秦国成就霸业他们可以获得个人的荣华富贵,而各国却要遭受秦国的践踏,他们毫无分忧之感。所以这些人日日夜夜总是用秦国的威势来恐吓各国,以使各国割地。我劝大王好好地想一想!为大王着想,不如联合韩、魏、齐、楚、燕、赵各国为友邦,抵抗秦国,让各国派出大将、国相在洹水举行会议,互换人质,结成同盟,共同宣誓:‘如果秦国攻打某一国,其他五国都要派出精兵,或者进行牵制,或者进行救援。哪一国不遵守盟约,其他五国就一起讨伐它!’各国结成盟邦来对抗秦国,秦国就再也不敢派兵出函谷关来侵害崤山以东各国了。”赵肃侯听罢大喜,将苏秦奉为上宾,赏赐丰厚,让他去约会各国。

这时秦国派犀首为大将攻打魏国,大败四万多魏军,活捉魏将龙贾,攻取了雕阴,又要引兵东下。苏秦担心秦兵到赵国会挫败联合各国的计划,盘算没有别人可以到秦国去用计,于是用激将法挑动张仪前往秦国。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