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仪鸾会(2 / 2)

加入书签

玄奘便从雪岭以西,以及印度之境,人物风俗气候、四佛遗踪、八王故迹等随问酬对,还有张骞、班超等没有记载的国家和地区,都详细地向太宗讲述,将唐太宗的思绪也带到五印的历史时空中神游。

太宗听后甚悦,对赵国公长孙无忌道:“昔日前秦苻坚称赞释道安为神器,受到朝野的一致尊崇。如今朕再睹奘师言论风采,不只无愧于古人,恐怕还超越古贤甚远呢!”

长孙无忌道:“的确如圣上所言,臣曾读《三十国春秋》,知道释道安大师确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高僧,但当时佛法传来我国不久,所传经论有限,即使潜心钻研,所得的也不过是枝叶而已。不像我们的三藏大士亲临佛国,追讨众妙之源,穷究涅槃之迹啊!”

“的确如此!”太宗又对玄奘道:“奘师啊!佛国天竺距离汉土甚远,有关佛陀的灵迹和法教,以前的史书都不能详尽记载。奘师既然亲履佛土,又亲睹佛迹,就请奘师修书一传,以示未闻。”

玄奘合十:“沙门玄奘谨遵圣敕!”

一心着重于朝政,爱才若渴的一代明君李世民,看出玄奘大师确有极强的辅政能力,再加上其宗教上特有的影响力,如果能得此人才参与朝政,将会对朝野产生良好的影响。于是,太宗再次力劝玄奘还俗辅政:“奘师如果能脱却菩提染衣,与朕辅朝论政,一定能建立不朽的功业啊!”然而,玄奘却又一次婉然谢绝了太宗的邀请:“陛下!沙门玄奘自幼就进入佛门,潜心于佛道,而对治国安邦之学却知之甚少,如果现在还俗从政,实在是学非所用,就好比顺水行舟时,却偏偏弃舟登岸而行,是舍长就短,不仅徒然无功,而且两相荒废啊!玄奘愿以毕生之力弘扬佛法,以报国恩。”

太宗见玄奘说得婉转恳切,知道勉强不得,就话锋一转,邀请玄奘一同东征:“奘师啊!十七年前匆匆一别,未能承师教诲,如今朕将问罪于辽滨,但与师又有言犹未尽之意,欲与师同行畅叙,奘师意为如何?”

玄奘答道:“玄奘远道归来,兼有寒病旧疾,恐怕不能陪驾东征了。”

太宗道:“奘师尚能杖策孤游于绝哉,而今东征,与师西行万里相比,不过是一小跬步而已,这不是推辞不就的理由啊!”

玄奘又道:“陛下统率六军之师讨伐乱国,必有牧野之功,昆阳之捷。玄奘同去,无所相助,空负道路资费,况兵戎征战之事,按佛门戒律,出家人也不便观看,佛制如此,玄奘不敢不奏,还请恕玄奘不能从命。更为重要的是,玄奘从西域带回三藏梵本六百多部,至今一言未译,常闻嵩岳之南少室山北有少林寺,远离尘嚣,泉石清幽,是后魏孝文帝所造,也是菩提留支三藏译经的地方。玄奘希望能到那里潜心译事,以报效朝廷之恩。”

太宗听了直摇头:“译经不须在深山,如果住在嵩山译经,朕想与师叙谈就难了。自从奘师西行之后,朕已在京师兴建弘福寺,专为三藏经典而建,也以此功德为先母穆太后祈福。弘福寺禅院幽深虚静,奘师大可安心译事,所需资具盖由朝廷供给,此事已令玄龄协办,请奘师放心。”

玄奘称谢后,太宗又问起西域诸国的风土人情,两人谈佛论道,从卯时至酉,不觉日已西沉,闭城鼓响。玄奘告辞太宗,欲回朝廷专为招迎使宾而设的鸿胪寺投宿,此时长孙无忌奏称,现已日暮城闭,恐夜路难行,太宗于是留玄奘在仪鸾殿继续挑灯畅谈。

贞观十九年春二月初六庚戌日,唐太宗亲率六军从洛阳出发,东征高丽。夏四月初五癸卯日,六军誓师于幽州城南,十八日癸亥,李勣攻破盖牟城(今辽宁抚顺),同时,张亮袭取卑沙城(今辽宁金县东)。五月十六日,太宗亲率铁骑与李勣会合,火攻辽东城(今辽宁辽阳)。攻破辽东城后,太宗剑指安市(今辽宁海城东南)。六月,击败了高丽大将萨延寿、高惠真率领的十五万援军,萨延寿、高惠真率众降唐。秋七月,李勣进攻安市,但安市城守甚严,久攻数月不下。这时天气转寒,唐军粮草将尽,太宗于是下令班师回朝。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