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尾声(1 / 1)
()伴随着网友和读者们的支持和评论,本书就此停笔和告终。
笔者在文学创作的生涯中,从来没有像创作《史学巨子范晔》这么下工夫的。范晔不仅是一位史学大家,也是一位文学大家,生怕把范晔的功过是非混淆不清,因为范晔涉及一桩重大政治案件——“谋反”而被杀。
千余年来,人们对这桩公案有种种评判,或曰范晔“不反”或曰范晔“谋反”是进步之举或曰范晔“谋反”罪名系他人所加等等。总之,使范晔这位史学大家处于“不值得一顾”的地步。
细察其情,范晔涉及“谋反”,客观上遭他人罩陷阱所致,而其主观上的弱点,正是落入陷阱的内在原因。近年来有学者对此问题探讨,较公认的看法是范晔虽有拥刘义康为帝之意,但范晔不是“首谋”。“首谋”是孔熙先,“首谋”之名是徐湛之等出于个人恩怨给加上的。如果从大的社会背景研究分析,范晔被杀乃是皇族之间、统治集团之间矛盾的产物。
沈约所撰《宋书.范晔传》具体记载了南北朝史学家范晔参与谋反并被处死的经过及其一生中若干不检点的行为。自清朝初以来,对这些记载争议颇多,不少学者为他鸣冤申辩,而对沈约的史笔也不乏微词。
笔者认为:范晔谋反确有史据,其谋反只是参与了一场统治阶级的争权夺利,并无进步意义;范晔的“薄行”可以使我们加深对南北朝世家大族的认识,也可以从中剖析《后汉书》的得失和研究范晔的思想,并非“不值得一顾”;沈约也并非故意“丑诋”范晔;对范晔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只有采取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既弘扬其优点,又观其不足,才能扬长避短,启迪后人。笔者撰写的《史学巨子范晔》这部书,只是叙述了范晔的身世及走向仕途的成长过程以及范晔所著《后汉书》的始末,并非刻意揭示范晔的功过是非,其目的是让范晔这位史学大家的英名永垂不朽。
中国有句老话,叫百密必有一疏。意思是说,从事工作再怎么谨慎也会有疏忽的时候。文学创作也不例外,尽管笔者试图把范晔描绘得恰到好处,但由于史学底子薄弱,肯定会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史学大家批评指正。
在创作《史学巨子范晔》这部书的过程中,南阳市好成绩书店的王韵柳先生,提供了翔实的历史资料;南阳医专党委宣传部张居中老师,不辞辛劳地进行了多次勘误和校对,使得该书如期完稿,一并表示由衷的谢意!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