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邓池(1 / 2)
涂丰年还记得自己在五岁前是不读书的,那时候父亲刚刚三十岁,没有现在这么嗜书如命,他经常点着烛灯,看着一些讲着大道理的书,但他读的并不快乐。
涂丰年印象里最深的是,父亲常常会在读累了的时候,苦闷的捏捏眉心,母亲就会关切地看着父亲,手里的针线活都停了下来,父亲展开笑容,拉着母亲往门外走去。
每当这个时候,涂丰年就会蹑手蹑脚的从下床,地面的冰凉一丝丝的沁入他的脚丫子,但这不能阻挡他,他继续走,看到父亲牵着母亲的手,一边指着天上的星星,双目温润。母亲有的时候掩嘴而笑,有的时候双眼发亮,不时的帮父亲揉着额头。
但是后来的十年里,父亲变了许多,他开始真正的读懂那些大道理,他经常说什么三立而不朽。父亲有了自己的抱负,这个近乎野望的抱负让父亲拼命的开始读书,他考上了状元,他宴请诸君,高朋满座的宴席上,涂丰年看着母亲僵硬的笑容,自己却笑不出来。
父亲常常出门应酬,有的宴席开在青楼,父亲也会去,母亲知道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她一直在做的针线活没在做了,她开始深居简出。
后来父亲远游各地,搬迁到了青鱼村附近。母亲又开始做针线活了,那年,涂丰年十一岁,但没过两年,父亲又走了,走前和母亲谈了很久,可是涂丰年只看到母亲沉默的掉着眼泪,一边收拾着自己的衣服。
后来父母都走了,他在这里生活了快要四年了。
在这期间,他读书越来越多了,也知道那三立是什么了: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这是成圣的条件!历史上只有孔圣做到过,但这并不影响天下的读书人对之神往并为之肝脑涂地。事实上,在知晓了父亲的追求后,涂丰年也十分向往这三不朽成圣的传说。
其实只要有一立就足可不朽,像是历史上的夫子,哪个不是做到了三立之一、之二。可是要做到三立实在太难!大多的父子都只能立言,而这也是读书人的第一要务或者说第一追求。
所以涂丰年很理解父亲的心情——大道如此遥远,我还有什么资格再蹉跎岁月呢?
虽然涂丰年很理解父亲,但对于当年父亲沉沦的官场,涂丰年还是十分不屑的。对于把应酬开在青楼的那个人就更是不齿。可是这不妨碍他对青楼产生好奇。母亲理解不了父亲,多年来父亲一直没有再次娶妻,所以母亲对父亲去过青楼这事很不满。而涂丰年虽然对这个地方略有了解,但他真正想搞明白的是这地方到底有什么能耐,可以破坏父母多年的感情。
昨日去看了所谓的青楼,涂丰年感觉也就那样了,但也了解了原因所在。对于刚烈的母亲来说,无论父亲到底有没有做出苟且之事,但是父亲去青楼那一趟,就已经让她无法忍受了。
莲花可以出淤泥而不染,但是人不行,哪怕你什么也没做,脸上也会被糊上一把烂泥。夫妻感情生出裂隙,父亲对腐败的官场更加厌恶,终于决定脱离官场。母亲自然为此高兴不已,但没想到父亲安分没两年就离开了家庭,这让母亲心中大为愤懑,觉得父亲这是不在乎自己,但在这个三妻四妾的世道里,母亲什么也不能做,只得含泪离开,以表愤懑。
后来,父亲虽然心中愧疚,但是求道之心显然更加坚定。
阿兰仔细听完涂丰年的讲述,觉得这世道实在有些不公。不说其他,光是三妻四妾这一条他就觉得不公平。南海国不像大槊和大周,百姓大多蒙昧,不读书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世界的模样,三妻四妾、三从四德……农民的数量占了近九成的南海国里,对妇女的约束是全世界最严重的地方,若不是涂丰年的父亲知书达理,思想开明,也不会对母亲一直那么好。
就连涂丰年也是在各种文献里,知道了女子的能力不比自己小,比如大槊里,女子可以做官,可以经商,而且她们做得极好。否则他也会在周围人的影响下,对女子产生一种优越感。
阿兰却完全不需要读书就能明白,女人们不该受到不公。这就是生而知之吧,涂丰年想到。
两人谈到此处,正巧走到了街面上了,今日赶集,从好几里外就能听见嘈杂的人声。阿兰和涂丰年照例走到包子铺里,聊会儿天,喝碗绿豆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