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九章 退出江湖的江湖故事(1 / 2)
梅露兰说:“我感觉这部电影在重新解构历史,就像个导游,引导观众看向另一个方向。”</p>
她真正想说的恐怕是《航线》篡改明朝下西洋的历史,碍于面子说得比较委婉。</p>
苏长青当然不苟同:“这部电影并非严肃的历史剧,只涉及特定的背景,展现当时历史全貌并不是影片的目标。”</p>
人都是在自己的认知水平上看问题的,梅露兰说来说去离不开发言人本行:“这两年我听得最多的词是战略目标与战略能力,你这部电影似乎有意在模糊目前战略界的疑虑。”</p>
“战略界的疑虑?你们在疑虑什么?”</p>
苏长青当然知道疑虑什么,战略家是一伙提前十几二十年看问题的家伙,东方一个大国在高速成长,再怎么低调也没用,谁都不傻,看不见才见鬼了。</p>
苏长青强调:“我说的是六百年前的故事,别过度解读。”</p>
梅露兰锻炼了两年嘴皮子,可以轻松应对任何话题:“几百年又如何,历史是不断重演的。”</p>
苏长青明白她想说什么,但显然扯远了,无论是他还是韩厂长,影片创作初衷是拍一出好看的戏,顺便搞点外宣。</p>
他希望影评人、普通观众能将影片主题理解得尽量高大上,但不喜欢有心人这种挖坟式解读。</p>
梅露兰干了两年发言人,思维显然有了某种固定模式,为了准确表述,她开始说中文:“你这电影中的男主爱上了一个欧洲女人,而后借助强大的航海能力开辟新航线,万里追寻爱情,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突破西方人原有认知的中国人形象,开放、开明、自信,很有魅力,也符合欧美人的审美趣味。”</p>
她往苏长青身上贴了贴:“帅气的苏大导演把皮肤晒成了小麦色,体态健美身手矫捷,驾驶巨大的风帆乘风破浪一往无前,我相信轰隆隆的鼓声响起时,无数的女人会为之心动痴迷。”</p>
苏长青微笑摇头道:“可你显然没有沉浸在剧情里,还有其他解读。”</p>
“因为我早就痴迷而且拥有了,获得了免疫力,”梅露兰吻了一下他:“你只属于我,对吧?”</p>
苏长青觍着脸也好意思说:“那当然,你应该看得出这部电影就是献给你的。”</p>
梅露兰祖籍欧洲德国,听起来像那么回事。</p>
“献给我?”梅露兰显然不太相信,但还是又吻了苏长青:“你这部电影重新设定了明朝舰队的价值和意义,展示的是商贸、亲善、打击海盗,显得非常正义和平,显而易见地忽略了郑和最主要的任务:建立朝贡体系,敦促万邦来朝。”</p>
“这是船队不是舰队,”苏长青心平气和纠正道:“有些内容与主题不相关,有限篇幅内不可能面面俱到。”</p>
“无法面面俱到,应该忽略次要的内容,而不是主要的,”梅露兰不同意他的说法:“我们这几年很认真地研究东方历史,郑和下西洋资料不全,可你别忘了他还下过东洋,目的更明确,而且只有一个。”</p>
苏长青当然知道下东洋,明成祖曾经派郑和率领船队从宁波出海直奔日本:“我看过下东洋史料,他们是去打击海盗倭寇的。”</p>
梅露兰立马反驳:“恐怕不仅如此,庞大的舰队跨越东海逼近日本海岸,就为了追杀毛贼?”</p>
“当然,就为了追杀倭寇。”</p>
船队到达时,掌握日本的是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也就是《聪明的一休》里那个萌萌哒的将军。</p>
现实中的足利义满可不是那副傻乎乎的样子,机灵的很,一见大明帝国船队来了,立刻叫人抓了二十几个倭寇首领交差。</p>
梅露兰故意问:“你知道足利义满怎么处理了那些海盗首领吗?”</p>
苏长青轻描淡写道:“杀了。”</p>
“可不仅仅杀了那么简单,”梅露兰说得挺来劲:“足利义满当着郑和的面,把这些倭寇首领放到蒸笼里,活活蒸熟了献给他。”</p>
这个有点惨,鬼子太狠了。</p>
梅露兰微笑着问苏长青:“有没有嗅到恐惧的味道,足立义满害怕了。”</p>
“这是你的猜测。”</p>
“这不是显而易见吗?在强大明朝舰队面前蒸熟了同胞,你猜日本的历史学家会怎么说?”</p>
不管怎么说郑和对这个处理还是满意的,于是任务完成回国向明成祖汇报。</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