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2 / 2)

加入书签

新野两河交汇,从这里往北走育水可以直达宛城,但刘崇还要回他的封国安众做些准备,所以就率众往西北方走湍水去安众。船只由邓家友情赞助,这时候刘崇也不讲什么水德土德的事了。

似是觉得大事将定,刘崇也不再派人跟着赵羡,随便他怎么找刘縯。

没人跟更好,反正临走时邓奉打包了满满一包裹酱好的猪蹄给赵羡路上吃,这样也不用见者分一半了。兜里有粮,心里不慌,没有什么是啃一口猪蹄不能想通的。

就这样漂啊漂划啊划,趁着顺风,只花了一天,就从新野到达了安众。

安众和舂陵一样,都是由原来的一两个乡升格而成的侯国,都不是什么大地方。

但小地方也有小地方的好处,这里没什么盘根错节的关系,安众侯就是唯一的老大。

而本来应该是中央朝廷代表、掌管侯国行政同时监管列侯的国相一职,也是由唯刘崇马首是瞻的张绍得到了这个任命。

怪不然刘崇老头的性子那么说一不二,原来都是从这养成的。赵羡恶趣味地想,不知道老头和邓家谈事的时候,是不是也这么的霸道强硬。

此番刘崇非要绕路回安众的原因,一个是拿钱。

先前赶路时一路人吃马嚼的花销,还有答应给助阵的游侠们加的赏钱,刘崇离开时带走的钱早就花得一干二净,必须得回来拿钱了。不然等不到抵达宛城,人就全饿散了。

不然你以为一位去长安进过修、去外放做过官的堂堂列侯,会不知道水路比陆路快、兵贵神速的道理吗?还不是没钱了闹的!

至于回安众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接收他派去宛城的内线传递回来的消息。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我刘崇要想匡复大汉,怎么会不通兵法呢。暗室中,刘崇一边看着情报,一边在心里自矜。

情报上说,十天后南阳太守将会出城巡县,这一走至少就得将近一个月。而宛县县令届时也在外劝农不在城内。

从安众走到宛城,控制好速度的话,绝对可以在十天后赶到。

到那时城内两位主官都不在,而刘崇早就买通了宛城学室的祭酒。一旦进入学室,令赵羡于学室向诸生及围观吏民控诉王莽派遣刺客杀害忠良,就凭郡丞县丞长史这群佐贰官,怎么可能有魄力敢有所行动?

只要他们在一个时辰内没有动作,那自己一行人就可以在宣读完王莽罪行后从容而退。

等王莽因此丧尽人心,下次自己再来宛城,带来的可就不止是这群烂游侠了。

到那时,匡复大汉的功劳,岂不就是我安众侯的!

暗室中刘崇做着美梦,暗室外赵羡和刘縯还有刘秀聚在一起,也在商议着同样的事。

“……我们就可以从容而退了。”复述完刘崇在邓家说出的计划后,刘縯无奈摊开手,“大郎当真有先见之明,料到安众侯干不成事。我虽然是个粗人,但也知道想做大事就离不开刀剑。可安众侯却自喜于买通区区一个祭酒,这真是!哪怕他买通一个城门官也好啊!”

事关自己的生死,赵羡顾不上跟刘縯一起吐槽,大脑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思索对策上面,终于,让他想出了一个破局的法子。

“既然宛城的大官都不在,那如果城里很多地方同时闹出动静,是不是就无暇顾及我们了?”赵羡将自己的想法说给刘縯和刘秀斟酌。

刘縯不假思索地肯定道:“没错,南阳的兵曹和贼曹我都有打过交道,这俩人都是庸人,若是遇到满城告急,彼辈定会不知所措。”

“那大兄在宛城游侠中人脉可广?”赵羡再发问。

这下子不用刘縯自夸,刘秀都笑道:“大兄在宛城吃喝一年,都不需自己掏钱。”

“既然如此,那我计划这般:我们进城之前,大兄先派人进城联络信得过的人,待我们进城未到学室之时,于城中各地鼓噪生乱。最好能有几批人在我等附近闹事,这样我们就可以寻机脱离队伍出城去了。实在脱离不了,各处的鼓噪也能替我们吸引官府的注意,至少不是必死了。”赵羡抛出了自己想出的完整计划。

刘縯和刘秀合计了一下,一大一小都觉得没什么问题。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

“既然没有问题,那便照此而行吧!”赵羡握住刘縯和刘秀的手,挤出了几滴眼泪,“赵羡和赵氏的存亡,就拜托在二位手上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