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南稻北移(2 / 2)

加入书签

刚刚喝下一口茶,陈旉就切入了他的农业领域,直接问宗舒懂不懂水稻。

宗舒一笑,这个时候的稻子,他再熟悉不过。

北宋中期,福建地区首先引入了来自越南的占城稻。

这种稻子高产、早熟、耐旱。“不择地而生”,适应性特别强。

更加经济的是,其生长期短,自播种到收割仅五十多天。

“耐旱?”陈旉对宗舒说出的这个特点表示怀疑。

“实践出真知,不试试怎么知道呢?”宗舒说道。

实践出真知?陈旉头一次听到如此说法,总结精当,又很有见地。心想,难道宗舒已经试种成功了?

宗舒知道陈旉这些人的性格,凡事都讲认真。

“高句丽近些年也引进了占城稻,他们也试种成功了,那地方比汴梁还要靠北。我相信,黄河流域,一定也可以。”

宗舒的话让陈旉和林灵素大为兴奋,高句丽都搞成了,大宋没理由种不成。

在北方都能种稻子,岂不是能让北方的粮食产量提高一倍?

稻子的亩产是麦子的两倍、菽栗的三倍。再加上麦子是冬播夏收,稻子的生长刚好与麦子错开。

一块田地,可以实现稻、麦两种主粮的轮作。

如果是这样,大宋的粮食问题不就可以解决了?

“陈教习,请允我提前这样称呼。在北方推广稻子,利国利民,富国富民。如若成功,必将助我大宋中兴。陈教习,功莫大焉!”

“相比汉唐,我大宋江山日益缩小,且屡受外族欺凌,何也?国不富、军不强也!”

“军不强,在于民不稳。民不稳,在于粮不足!”

“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如果有足够的粮食和财富,没有了流民,还会有方腊起义吗?”

宗舒的这番话,让陈旉又是耳目一新。

陈旉也曾当过官,只不过对官场失望了,但文人骨子里那种兼济天下的情怀还在。

如果农业发达,没有了流民,人民就不会造反,外敌就不会乘虚而入。

“所以,陈教习,为了大宋的未来,为了黎民的生活,陛下才设立了大宋科学院。这是我们大宋振兴的根基所在。”

陈旉听了,频频点头认同。

宗舒吩咐林灵素,在密县的超化寨安排陈旉及招来的这户南方家庭,就在密县找合适的地方试种占城稻。

“农事必知天地时宜,则生之、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无不遂矣。陈教习,现在你们就可以开始了。”

宗舒引用了陈旉的《农书》当中的一句话,说得陈旉跃跃欲试。

只要陈旉在密县试种水稻成功,那么密县基地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密县本就吸纳了不少流民,到时候农业这一块又能吸纳不少。

这些人平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可以到密县相关产业的作坊里打工。

身体好的也可以抽调到牛皋手下,进一步扩大“牛家军”。

宗舒要在密县种水稻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样传了开来。

这怎么可能?过去,曾经有人多次把水稻引到北方,统统都没有成功。

难道,宗舒也能成功?

宗舒能制作新鲜物件,能找到石炭矿藏,能指导人考上状元,但干农活,他也会?

就连宗义也不相信,劝宗舒早点放弃,把银子用到别的地方。

京城的赌场老板们兴奋了,又一个赚钱的机会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