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宜其室家(三)(2 / 2)

加入书签

李世民几乎满环感激的看着他,今日在账中父亲和各位战前将军商议来商议去,无非都是小家情怀,或是满载着自己对于隋炀帝杨广的厌恶,几乎少有人去想,隋炀帝若真的被突厥可汗所杀,战乱四起,会带给普通百姓什么样的生活。虽然身处乱世,很多战争不可避免,但该做的他还是要做的,母亲常跟他说,万事要无愧于心,而去救隋炀帝杨广就是李世民觉得无愧于心的事,只是没有人站在他的身后,他多少有些犹豫。

如今,长孙桃夭竟如此懂他,斩钉截铁的告诉他,去吧,父亲我会照顾,他此去虽不能说全无后顾之忧,但还是省心了不少。

为跟父亲回话,李世民选了一匹上好的枣红马连夜上了路,长孙桃夭在月光下望着李世民远去的背影,五味杂陈。

她能感受到他此去的凶险,能体会到他于国于民的真心,她知道他忠孝难两全的顾虑,也知道他深埋心底的报复,她只能学着窦夫人的样子,让自己做一个宜室宜家的妻子,把心底里的担心和恐惧变成对远去夫君的祝福与希冀。

李世民单枪匹马的奔雁门关而去,路上遇到了去营救隋炀帝的云定兴的军队,便乔装打扮了一下,跟着军队一起前往雁门关。

唐国公的名气早已在军中传开,李世民乔装之后只是一名小兵,有和普通战士共处的机会,更能清晰的感受到军中士兵对唐国公李家的喜爱和敬重,但有赞扬就会有贬低,对于此次去雁门关解救隋炀帝,军中对李渊的评价褒贬不一。

“虽说李将军痛失爱妻,但他毕竟还是隋朝的官员,撤军驻扎途中离雁门关也不是太远,却如此坐视不理,实在有违人臣之礼。”

“话也不能这么说,陛下征辽之前,原就有很多人不同意,是陛下一意孤行,现在农民起义四起,这仗说不打就不打了,刚与辽军对峙,李大人要保存实力且探查一下辽军的虚实,便未尽全力,败了一场,这也不全是李将军的错,但陛下还是下旨怪罪了,搁谁谁的心里都会有气的。”

“李民,你和唐国公都姓李,此事你怎么看?”正值乱世,军中即便是一个百夫长也是有些本事的,李世民听两人讨论自己的父亲,想起那一日同父亲和战前大将商议营救隋炀帝的事,时间仿若拉了回去,有一瞬间的失神。

“我就是一个小兵,哪里有什么看法。”李世民塘塞到。

“这是军中,不是寻常百姓家,如今这个局势,只要你有真本事,是不问出身的,你既已出来了,总要为自己打算,咱们这次就算是把陛下救出来了,未来也是要另寻出路的,云将军虽有大志,但同唐国公比还是失了些底气,你就没想过这次立个功,他日投靠李家某一个好前程吗?”

“这遍地都是起义的将军、望族,这位兄弟怎得就觉得李家好呢?我看这位唐国公听话的很,完全没有要造反的意思,你这么说,被唐国公听李去,可是不得了。”

“你这个小兵,骑射的本事不错,看上去也聪明的很,怎么如此看不清形势呢?”问李世民问题的百夫长听他如此问,大有眼前人见识短浅的意思。

“你也别怪他,他才来军中几天啊,年纪又不大,不像你已经是百夫长了,听的、见的自然多,唐国公除了这次营救不上心,对陛下那是言听计从的,他看不出来也是正常。”

“听你们这话,你们都觉得唐国公会造反?”李世民惊讶的问到。

“你呀,这怎么能是造反呢?就我们如今陛下这个样子,用造反吗?他的皇位早就保不住了,如今去救他,无非因着把他抓起来的是突厥人,若是其他人,他是死是活谁在意呢?”

“两位兄长高见,李民很是佩服,我出生在乡野之间,没什么见识,未来还要仰仗两位兄长,请两位兄长受小弟一拜。”

“你呀,一看就是读过书的人,说话都这么咬文嚼字的,只可惜生在了乱世里,满肚子的学问没什么用,要不然一定是个白面书生。”那位百夫长笑着把李世民扶起来说到。

“兄长不嫌弃李民见识短,李民感激不尽。”

“你来的时间短,在过些时日,听的、见的多了,自然就好了。你今日叫我们一声兄长,我们自然不会亏待你的,咱们兄弟现在虽不是大富大贵的人,但未来,谁知道呢,战场凶险,大家彼此帮助吧。”

短短几日,李世民便已经融入了这一支营救隋炀帝的军队,但听完两人的对话,他却迟迟不能入睡,父亲和军师的想法他隐隐能感受到一些,但父亲为人严谨、小心,从未在人前表露过这样的想法,甚至处处小心,但军中哪怕是一个冲锋陷阵的小兵都对此了然于心,隋炀帝若是偶尔在军中走走,他们一家的性命怕是早就不保了,他默默告诉自己此次营救隋炀帝一定要冲在前面,让隋炀帝看到李家的忠心,给他吃一颗定心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