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7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中)(2 / 2)
直到见赵佶答应此事,高俅的心情才好了许多。说实在的,孙途这回再次建功可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长此以往,要是真让其平了江南之乱,此人就真个再难对付,必成大患啊。而自己和他又早成怨仇,谁知道到时会是个什么结果呢。
其实就连赵佶的内心对此也是有些复杂的,虽然孙途大胜反军,拿下湖州让他很是高兴,可这也证明了他之前重用朱勔是个多大的错误。这家伙在时,不但横征暴敛导致江南大乱,自身还无能到了极点,被反军打得一退再退,都跑到金陵去了。
结果孙途刚把他一杀,只用了几月时间,就把他两年都没能做到的事情给办成了。两厢对比,就显得他赵佶之前确实信错用错了人,这让他的脸面往哪放,威信何存啊?
正是怀着这等复杂的情绪,赵佶便快刀斩乱麻地将此事给敲定下来,没有再在此事上多作纠缠。然后便下旨退朝,等着一切落实下去。
也是直到退出宫后,那些真心为国的臣子们才开始三三两两地凑到一起,讨论着该如何委婉地抵制皇帝的这一乱命。
若是放在十几年前,遇到这样的事情臣子们当朝就敢直接驳了皇帝的旨意,毕竟大宋朝廷百年来官员们早就养成了正面直怼皇帝的好传统,别说是这种大有问题的乱令了,就是对天下有好处的政令,甚至是皇帝的家事,臣子们也没少干预反对,赵家皇帝们对此还没有半点脾气。
可如今却和当初大不一样了,虽然皇权不是太张,可蔡京这位太师兼宰相的大权可是极重,而且他还最善于柔媚顺主。当皇权和相权完全合在一起后,朝臣就不再是对手了。
因为以往触怒皇帝虽然也会被贬官,但名声却会大涨,而且用不了多久又能被重新召回朝中重用。但现在,有了蔡京从旁下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一旦真被贬官离京,那这些官员就再也别想活着回来,蔡太师可是有着各种手段在其任上就将官员打倒批臭,最后身败名裂,不死都算是幸运的。
正因如此,现在大宋朝堂之上奸臣当道,正道不彰,即便有那心存百姓社稷者,也只能苦苦哑忍,却无法真为国做些什么了。倒是像高俅、梁师成这样的奸佞弄臣,个个地位显赫,权柄极大,一呼百诺。
既然明着反对只会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这些官员就只能另寻他途了。而对这些个文官来说,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质疑孙途在江南的军功,以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只要朝廷不必再重赏江南兵马了,那这个什么抵赎之法不就不用推行了吗?
想明白了这些,许多臣子就围绕着孙途湖州一战大作文章,认为此番大捷尚有不清不楚的地方,朝廷如此重赏怕是有滥赏之嫌;又或是认为败敌数量有所虚报,必须派官员南下查问才能做准……反正是各种挑刺怀疑,只为了否定孙途及山东军的功劳。反正朝中文官在对上武将时一向就有优越感,更看不上他们的功劳,这时自然是随意胡说,完全没有半点顾虑了。
有见于此,高俅也顺势开始推波助澜,打算就这么把孙途定性为偶有小胜,难言大功。
就在朝中风向往这边而动时,江南却再度传来一道捷报,瞬间就让满朝官员都住了嘴——苏州城外,大宋官军围歼一万多反军偏师,几乎全歼敌军,再取大胜!
前后只五六日间,江南就连续大捷,这实在太过振奋人心,就连东京的百姓都欢呼雀跃不已,这下朝廷就算想省着不给封赏都不可能了。而抵赎之法,也在这等情况下得以顺利通过推行……
而到了这时候,许多人的注意力都已经从这道法令转移到了江南的大局上,连续的大胜让君臣百姓都欢欣鼓舞,觉着离平定江南贼乱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朱勔更是早被赵佶抛到了九霄云外,这时要是有人再问他关于朱勔之事,他只会说一句,死得好!
&&&&&
劳动节虽然是法定假期,但像俺这样勤劳的作者当然不会出现断更这样的事情了。。。。。所以,也请各位书友也勤劳一下,投几票吧,月票和推荐票都可以啊。。。。毕竟今日月初,正是投月票的好时候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