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监纪司(2 / 2)

加入书签

故而这般事件,太子王明思虑再三,要在将来时机合适这机,有必要采取必要措施,来坚决防止这般恶性件发生。</p>

换句知说,现在在王明手下,还有那些隐藏着的,诸如邓林奇之类反噬其主私心自用之辈,他却又何如何处之?</p>

</p>

这个问题,王明曾经以为,一是要加强将领的挑选,需得品德过硬者方可担任,二是要加强对将领与军士的监督,发现异动,便可及时处置。</p>

但是后来,再经过仔细思考,王明发现,自己这般想法,实在太过想当然了。</p>

因为很简单,这两个防范措施,有一个很大的缺陷。</p>

那就是,在手下兵力尚小,自己可以样样兼顾之事,还可勉强控制局面,但若是将来部下发展大了,那些心怀谋逆的将领统领兵马到了外地,自己必会难以监察。更有甚者,若这将领是狠心之辈,不顾其家属子女,定要举兵反叛,自己又能有何办法,来反制他们呢?</p>

故而王明思来想去,感觉还是必须做到一点,方为根本。</p>

这根本就是,不恃人不叛我,但恃我不可叛!</p>

而恃我不可叛,就必须对将领与部众,进行分权及监督。</p>

更直白来说,最关键的一点便是,要节制将领其在军中的权力,使其只有领兵打仗的权利,却没有擅作威福的机会。</p>

一名将领如要谋逆,若只有其一已之力,匹夫之勇,纵要生乱,祸害亦是有限。若其裹胁属下军兵一齐作乱,甚至割据城池,叛变通敌,其为祸程度,可就大了去了。</p>

最典型的例子,就如现在刚刚投靠了清廷的河南总兵许定国。</p>

这个可恶的汉奸,在收了南明朝廷给的巨额养兵粮饷之后,却反而将自己的儿子送给清军当人质,又诱杀了兴平伯高杰,再渡河投靠清军,让清虏如虎添翼之余,却亦给南明的北边防线,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重大恶果。</p>

可以说,这厮的叛变,有如在一架天平上给敌手加了一颗重重的砝码,令清明双方实力对比彻底改变,并因为这天平彻底失衡,最终让南明朝廷灭亡,汉人政权就此终结。</p>

这般痛事,令太子王明每每想起,便为之扼腕叹息。</p>

反过来讲,如果这许定国下面,还有很多监察与掣肘的因素在其中,让他不得在军中随心所欲胡作非为,那他想要叛变投敌,只怕也没那么容易。而朝廷这边,也不会因此消息不通而无法作出正确的反应与抉择。</p>

因此,太子王明最终决定,要设立单独的部门,带对将领与军队,实施更强有力的管控。</p>

完美地实现了打仗训练与政治管控的相互结合。</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