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硕果累累(1 / 2)
秋风过处,五谷飘香。</p>
那一片片的庄稼,远看就好似翻滚着的千层波浪;近看却是,稻谷笑弯了腰,高粱涨红脸,处处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p>
然而,今年却是有些特别,气氛上明显不同往昔。</p>
原因无他,乃是那些南美的新型农作物,进入了它们在琼州扎根的第一个收获季节。</p>
老百姓们所关注的,并不是这些新粮的古怪长相,而是它们的产量究竟几何。</p>
齐大人曾经亲口说过,在这些外来的新粮物种之中,有几样属于是高产型的作物,尤其是那个叫做番薯的,据说都可以产到万斤之巨。</p>
而现在,就是印证这说法对错的时候了。</p>
或许是受这个原因的影响,百姓们的好奇心,一直在那里悬着。</p>
田地里,他们一边忙碌着收获果实,一边让读书识字的先生帮忙过称,以统计自家的粮食产量。</p>
结果却发现,果然是收获巨丰、硕果累累。</p>
意外的是,居然还真有那么一家因为耕耘得当,灌溉及时,收获上突破了万斤之线。权且不论这个统计严谨与否,单说得出的这个大数,绝绝对对属于是震撼性的。</p>
果然,此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就炸了天。</p>
传言中的高产,于现实中确实存在,这并不是齐大人瞎掰胡扯,杜撰出来的。。</p>
亩产万斤的出现,基本上可以标志着人们告别了可怕的饥荒,只要以后不出现因为愚蠢而导致的失收,就不可能再饿死人。</p>
此事意义重大,可为里程碑。</p>
在众人们反应过来之后,妙赞之辞便接踵而至了,且如潮似浪、此起彼伏。</p>
《琼州旬报》上的某匿名人士率先发声,直接用了一句溜须拍马的打油诗歌功颂德:一个红薯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p>
老百姓们相对实诚一些,齐齐诵起了那句老话:常言说,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懒;如今来看,果然如此。</p>
人云亦云,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p>
就在人们开始讨论新作物的烹饪吃法时,琼州府的大当家齐誉齐大人,就公然走出来对外说话了。</p>
“诸位父老乡亲,新粮的种子目前还不甚宽裕,远远达不到普及之需,因此我建议,这一季的硕果大部分都要用作下一季的种粮使用,莫要人为浪费。等到广谱种植实现之后,你们爱怎么吃就怎吃。不过,这乃是一个倡议,至于遵守与否,纯属大家自愿,绝不强求。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够得到大家</p>
的支持。”</p>
这个提议合情合理,且通俗易懂,每个人也都听的明明白白。</p>
是啊,如果连种子都不够的话,又谈何普及种植呢?</p>
要知道,这些作物本就是齐大人费尽心思,从异域他乡带回来的惠民之粮,对于如何分配,他绝对有这个发言权。</p>
就拿现在的琼州来说,是既不缺吃也不缺喝,如此衣食无忧的生活条件,确实没有必要去糟蹋种粮。</p>
故而,齐大人的这个倡议很快就得到了人们的一致响应,纷纷表示愿意配合。</p>
这时,就有百姓们站出来说了,像这种自愿的事,执行起来太不靠谱,万一有人不自觉故意违反,谁也不能拿他怎么样呀……</p>
这怎么行,得想个辙才是。</p>
于是,他们就来到了城隍庙处,向大神苏轼虔诚祈祷道:“城隍老爷,谁若是刻意糟蹋稀缺的种粮,您就对他略施薄惩,嗯,让他在屁股上长痱子……”</p>
“对,痒死他……”</p>
……</p>
阿嚏!</p>
谁在咒我?</p>
齐大郎在打了个喷嚏之后,又挠了挠自己发痒的屁股,悻悻地暗想道。</p>
也不知是不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久坐不立,案牍繁多,齐大人的屁股上居然长出了一小片痱子。</p>
唉……</p>
看来,娘子给缝制的那个厚厚的棉坐垫,以后还是少坐为妙,让这发霉的屁股透透气。</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