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自身升迁与豪族叛徒(2 / 2)

加入书签

为了能够使国家强盛,为了百姓富足。范仲淹主动上书,请求削减官员俸禄,精简官员,减少恩荫。为了国家利益,带头削减官僚福利,这一刀一刀的全是砍向自己所处官僚阶层。

在范仲淹的改革下,宋朝政局面貌一新,迅速精简了官员机构,强化了军事武备,科举一改清谈之风,实才大兴。全国各地,学校纷纷兴起。

于是范仲淹被评价为:“公以王佐之才,遇不世出之主,竭忠尽瘁,知无不为,危言鲠论,建明规益,身虽可绌,义则难夺,天下正人之路,始公辟之。”

无论是“竭忠尽瘁”还是“天下正人之路,始公辟之”,都证明范文正公的确是一身正气,为国为民。

或许很多普通人自己做不到很多善事,但并不妨碍人们愿意相信,这世间的确有公忠体国的官员。有人在边疆默默无闻,奉献一生。有人在中枢朝廷,大刀阔斧改革。完全不在意世族、豪强那些蝇营狗苟。

一位官员,他可以出身世族,但不代表他本身脑子里时刻想着的都是维护豪强利益。很多时候,整个阶层的利益,与官员个人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

哪怕汉室大部分官员出身豪强、世族,上台之后,推行的政策也是限制豪强,抑制兼并。

张瑞相信,若是自己坚定立场,要从豪族的利益中取出一部分匀给普通百姓。会有大量官员,为了受到赏识,快速升迁,投自己所好,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案。而这些官员中,也不乏一些出身世家大族的子弟。

苏则已经预料到了自己这份提议,将导致整个天下的豪族、商人都利益受损。但那又如何,自己因此而受到了孟侯的赏识,一跃高居从三品安西节度使,作为封疆大吏,掌管西域上百万百姓生死荣辱。无数豪族、商贾都要看自己脸色,才能顺利通过丝绸之路。甚至自己整个家族都跟随着飞黄腾达。

这么大的利益,孟侯可以赏给自己。难道豪强们也能赏给自己?那简直是开玩笑,有这份能力掌管百万人命运,彼辈自己就能够飞黄腾达,还需要拉拢苏氏?

于是苏则进一步坚定了内心,继续为张瑞出谋划策,说道:“衣之一事解决,接下来便是粮食。长安官员皆知晓太尉一大夙愿,便是能收割域外粮食,补给我诸夏子民。”

“此事,某以为则不能一味以政令逼迫豪族商贾。激起彼辈逆反心理,彼辈必然只按最低份额来输送。某以为可参考太尉此前在太原所设免税、减税之令。凡商队自域外运送果蔬、牲畜、谷物至中原者,按份额予以减免赋税,甚至分量极大者,予以免税。”

张瑞深以为然,这项政令是具有可行性的。商队运送这些牲畜、谷物、瓜果、蔬菜,并非无偿捐献给官府。

而是依旧归其所有,可以自由贩卖,依然具有利润。无非是利润不如那些奢侈品。

但这有个很方便得解决方法,那就是扩大商队规模。商队规模越大,其他奢侈品得数量也就越多,整体减免的赋税也就越多。

简单得数学曲线,很容易就能算出商队规模多大时,减免的税赋将超过运粮成本。

而官府也能算出,在多大规模时予以商队免税,能最大限度的增加粮食收入,又不会亏损太多赋税。从而引导商队尽可能地在运输成本,与赋税减免之间,取得合理数值。

毕竟这个时代,丝绸之路一切运输都靠人力、畜力。若官府设置一百万石粮食才能免税,这豪族们直接就放弃了。要运输一百万石粮食,需要动用数万人,完全不是豪族们可以实现的。

所以说,数算是重中之重。各行各业进步,官府管理的完善,都离不开数算的发达。chaptererror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