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帝王心术 (1)(2 / 2)

加入书签

“只是内心猜忌和为自己宠妃之子争夺太子之位,便以数万大军生命做赌注,来找借口杀一员虽然功高震主,却始终忠心耿耿功臣和自己的亲生儿子,古来刻薄寡恩之君无出其右者。”

“要是桂林郡王有谋逆之心,那位太祖皇帝手下兵虽多,除了孟楷所部之外,其余却远不是桂林郡王的对手。先不说别的,金统十一年桂林郡王带兵入长安平叛的时候,顺道杀掉太祖皇帝很难吗?“

“要知道当时太子就在军中,而桂林郡王入长安时统帅之部下,皆是桂林郡王之旧部。桂林郡王入长安虽然只带三千骑兵,但是这三千骑兵却都是打老仗的兵,皆是虎狼之师。对付长安那三万久处繁华之地,早已经没有了战心,连弓都拉不动,马都不会骑的御林军,还算不得什么。”

“以桂林郡王的威望来说,当时就算桂林郡王将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父子以及长安所有大小亲王、郡王所有黄氏宗室一勺烩了,恐怕没有人会说话,也没有人敢说话。”

“金统十一年的那次叛乱,使得太祖皇帝对桂林郡王的猜忌,表面上缓和了一些,但是实际上太祖皇帝并没有放松对其的防范之心。金统十三年,分兵伐蜀,无论是经验还是能力来说,孟楷都远不如桂林郡王,却是以孟楷为主。尽管桂林郡王出奇兵,率先攻抵成都,但是却更遭嫉恨。”

“金统十八年,桂林郡王抱病西征,吐蕃是什么地方,身体好的人都不见得能受得了,更何况一个久病之人?外人和史书上都说,是桂林郡王一心为国。实际上是桂林郡王用自己的命换太子的地位。也是被太祖一日三催逼的没有办法,如果他不去,恐怕他想善终都得不到。”

“当时天下已经大定,太祖皇帝已经铁了心要收回兵权,除掉所有可能威胁他地位的功臣,更是为了给废太子作好铺垫。太子在这些臣子中的威望太高,不除掉这些老臣,他换不了太子。第一个目标就是太子的坚定支持者,桂林郡王”

“当时太祖皇帝一心要废太子,改立周王为储君。至于太子随他自贫寒起兵,屡立战功,多次于两军对阵的时候救过他都不记得了。虽然摄于太子在军中威望,而一直没有动手。但父子两人的矛盾实际上已经达到了激化点。”

“而当时太子在军中的人脉已经是多年连长安都不出一步的太祖无法相比的,太子在外监军多年,在军中积累的人望已经是极高。长安驻军大部分将领都是太子的旧部。一旦太祖真的废了太子,恐怕他的圣旨连京城都出不去。当年前唐玄武门之变会再次上演。

“那些跟随桂林郡王以及太子征战多年的老将是太子的坚定支持者。即便是在其他军中,跟随太祖起兵,全力辅佐太祖的太子的威望也不是周王那个小毛孩子可以相比的。”

“桂林郡王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同意抱病出征。实际上他自己都知道,恐怕这次出征自己是回不来了。但是太祖也要亲笔写下誓书,在太祖有生之年绝对不行废立太子之事。”

“而且拟订了许久的分藩制度,在他出征之前必须开始着手执行。周王必须第一个就藩。而且无事不得回京。同时将长安驻军的统帅权全部移交给太子。”

“桂林郡王可以说是被太祖逼死的。太祖皇帝进入长安之后的所做所为,包括连太子都激烈反对的挖掘前唐皇陵的事情。说穿了不过是依靠手下的能人,坐住了龙椅,沐猴而冠的流寇而已。”

“如果桂林郡王稍有反意,以桂林郡王的能力和才干。他那个**还能坐的住吗?说他刻薄寡恩,没有说错他。可惜了桂林郡王大好英豪,却没有看清楚这只白眼狼。”

听完这话,黄琼在心里不禁暗叹果然是帝王心术深不可测。自己的这位老祖宗居然心狠手辣到如此地步,为了堵住悠悠众口以除掉一个功高盖主对自己皇位形成威胁的臣子,居然不惜拿五万大军的存亡和一场生死会战做赌注。

至于废太子,这件事情在黄琼看来也不见得是真的。恐怕就是以太子为借口逼迫这些老臣交出兵权。否则即便是桂林郡王用自己的生命换太子的地位,那么在桂林郡王死后,太祖仍然当了近五年皇帝中,也可以随时废掉太子之位。但是在这五年中,太祖却没有再提及一次换太子的事情。

这个盟约即便真的有,太祖是不可能公布余众的,太子也没有愚蠢到自揭自己老子的污点。他既然能混上太子,又在军中积累到这么高的威望,这点脑袋没有,那么太祖废了他也正常。桂林郡王死后,这个盟约说有就有,说没有也什么都不是。

而且整个京城军权在握,在开国功臣中威望甚高的太子也没有因为急于稳固自身地位而逼迫太祖禅让。按照太子当时的人脉和威望,以及当时太祖要更换太子的想法。怎么看大权已经在握的太子,都有理由逼迫太祖让位。

而太子却消消停停等了五年,除了在最后太祖病重不能理政之后,才受命监国,直到太祖架崩之后,才正式在长安大明宫即位。没有象前唐太宗皇帝一样,在玄武门之变的第二年,就逼迫自己老子给自己挪位置。

而且被太祖相中,用来替换太子的那个周王,在太子,也就是太宗皇帝即位之后也没有受到任何追究,反到是终生宠爱有加,每年都有大笔的赏赐。还一改惯例,除了将周王嫡长子立为王世子之外,还在周王其余儿子中另选一子封为亲王。并在其死后,准许其进入太祖陵墓为太祖陪葬。

即便是太宗皇帝不追究当年废立之事,也不应该对几乎代替他的周王这么做。即便他的心胸在开阔,也不会如此大方。事情恐怕根本就不是母亲说的那样。

这些事情的发生可以说相当的反常。很多迹象表明当年太祖废太子改立周王只是一个幌子,想要以此为借口逐次收回诸军将领手中的权利。

当年桂林郡王是大齐朝头号功臣,其老部下遍布大齐各军中。估计这个势力不仅太祖感觉受到了威胁,恐怕即便身为储君的太子也会感觉到威胁。毕竟历史上拥兵自立,行废立的人太多了。

这种情况不仅桂林郡王一个,还有其他大权在握的将领。这些将领自持功高,早在陈州之战之前,就很是有些不把皇帝太子放在眼中。前唐藩镇之乱不远,太祖皇帝心中没有顾及才怪。

大齐军当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太祖起家部队的嫡系占一部分,这些部队主要以定国公孟楷为代表人物。此外就是归顺来的其他义军残部,这些人占据了大齐军一半的兵力,而且地方镇将多以这些人为主,其代表人物就是后来居上的桂林郡王。剩余的就是归降的前唐兵将,这些人在归降之后,被太祖分配各军,实力极弱。

太祖皇帝要削弱这些人,尤其是那些非嫡系将领的兵权拿这个进入关中之后,功劳最大,更是代表了军中一个体系的桂林郡王首先开刀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这个桂林郡王在河中一战过后,已经隐隐成了大齐武将的领袖。

当年废立太子之事情,恐怕很有可能是这爷俩联手的做的扣。目的就是为了解除桂林郡王手中的兵权。陈州一战之所以没有按照太祖意愿发展,原因还是出在太子身上。很有可能是太子担心这一仗如果战败而会危急到大齐朝基业,而临时改变主意。

否则那位太祖就不会仅仅是克扣粮饷,而不是完全扣发了。毕竟他的儿子还在陈州军中。而且黄琼估计,河东的那数万大军以及邓州那三万铁骑这两支太祖的铁杆嫡系,绝对不会置太子于险地而不管的。

桂林郡王这样的大功之人杀是杀不得的,杀了会寒开国众将之心。即便是解除他军权,但是以他在军中威望,一样还是一呼百应。而在他那些遍布大齐军中,唯他命事从的老部下,太祖皇帝又无法尽数换下来的情况之下。

唯一的办法就是逼死他。只有他死了,桂林郡王所代表的军中势力最庞大的一个系统才能瓦解。对皇权的威胁才会解除。

黄琼想当年分兵伐蜀的时候,太祖以自己的铁杆嫡系,时任尚书左仆射,定国公孟楷为主,并将桂林郡王的老部下悉数留在关中,就是希望他能战败,以削弱他在军中的影响力。结果没有想到,反到是成全了他。

太子虽然在军中颇有人脉,但是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都无法与桂林郡王这样的老将相比。况且有桂林郡王在,太子那点人脉也就算不上什么了。如果桂林郡王不是明确表态支持太子,恐怕陈州一战,任凭他有通天之力也无法在军心浮动的情况之下,还能取得如此大捷。陈州一战,桂林郡王命运不在太祖手中,而是掌握在当时的太子后来的太宗手中。

黄琼猜测,让太子真正对桂林桂林郡王起了提防之心,正是桂林郡王率领三千铁骑,从河南出发,星夜兼程八百多里,一举突破长安,以雷霆万钧之势扫平长安前朝降将叛乱所爆发出来的强大战斗力,以寥寥数语便一举收复长安叛军显示的威望恐怕才是太子对他不放心的开始。

如果说在那之前是太祖的计划,太子只是被动配合。那么在后面逼迫那位桂林郡王抱病出征的计划中,恐怕就是以太子为主了。否则有了在军中声望极隆的桂林郡王支持,自己在军中又相当有人脉的太子。在皇帝一心想要废掉自己的时候,更不会放这位在军中威望极高的老将离开。

从这些情况黄琼可以断定,当年以废太子一事绝对是这爷俩做的扣。想到这里,黄琼不禁赞叹到好深的帝王心术。这爷俩都不是省油的灯。怪不得大齐建国之后,虽然军队分成多种派系,很多对太祖皇帝并不是心服。但是唐末藩镇割据的事情在没有发生过。<div>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