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2 / 2)

加入书签

黄琼这边在紧张的坐着撤离返京的准备,却不知道那边京城中接到先行一步返回京城的高无庸回报的皇帝,却是在听了高无庸转述的之后,尤其是黄琼对太子的评价之后被气的着实不轻。

黄琼明显高估了自己这位皇帝老子的肚量,实则皇帝的肚量实在算不上太大。不过就算皇帝的肚量再大,也不可能对他的那些话无动于衷。

从皇帝听完高无庸回报的话之后,难堪到了极点,一阵青、一阵白的脸色来看,此刻黄琼若是站在他面前,恐怕他会将这个忤逆犯上的儿子给生吞活剥了。他居然敢将太子道德败坏的源头推到自己这个父亲、一国之君的头上。他难道就不知道什么叫害怕吗?

看着皇帝被英王气铁青的脸色,在高无庸返回之时正与皇帝对弈的郭太医也皱了皱眉头。刚刚高无庸的汇报他也听到了。英王对太子的评价,他听后也不禁直咂舌。这个英王的胆子实在是太大了吧。虽然他说的这个、这个,呃,也算得上实情。可你的这些话说的也太难让人难以接受了。别说身为一国之君的皇帝,就是他这个普通人都难以接受。难道他就没有听过“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句话吗?

只是沉默良久之后,皇帝却没有他想象的那般雷霆震怒。只有从手中被他攥卡卡作响的棋子可以看的出他心中的怒气。

看着沉默不语的皇帝,郭太医沉思了一下,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劝说一下。只是他刚想开口,将手中的棋子丢到棋盘上,站起身来的皇帝却制止住他要开口的举动道:“自朕命诸皇子论太子失德之处后,诸皇子无不对太子大势抨击,惟恐落井下石晚了,只有阿九是个特例。只是他这所言却是让朕颇为意外。”

“不过他的这些话实在是有些过分了。他竟然认为太子失德是朕的原因,这简直是荒唐之极。朕对太子已经是仁至义尽,朕能管的住他的人,又岂能管得住他的心?他怎么做又岂是朕能够左右的。真是笑话。”

“皇上所言极是,英王此言的确荒唐。不过,皇上有一点英王却是没有说错。太子从冷宫之中出来便被立为太子,从朝不保夕一下子到身为国之储君,这个心态不是任何人都能调整好的。皇上,不是每个人都能以平常人的心态去面对的这个事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书上圣人之言虽然都读过,说自然都会说,但却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您对太子严格要求,倍于其他皇子这并没有错。太子是国之储君,将来担负的责任与其他皇子本身便有极大的区别。但您却只是对太子一味的严格要求,从不轻易授予其权责,更从未让其历练朝中之事,最关键的是您对其他诸王的宠爱,甚至纵容他们与太子争斗,让太子感觉到了危险。”

“皇上,这么多年来,您除了对太子一味严加要求之外,太忽视太子心中的感受。患得患失,再加上本身性格上的缺点,养成了太子好走极端的品行。再遇别有用心之人的蛊惑太子走到今天的地步也就不足为奇了。”

“先生,你怎么也会如此认为?太子养成今日之习气,难道真是朕之过?”听罢郭太医所言,皇帝苦笑不已。

郭太医闻言一笑道:“皇上,老臣只是就事论事而已。皇上您是天子,一国之君,但您与老臣一样也都是父亲。在为儿子操心一事上与老臣并无不同,皆是一般心思都盼望着儿子将来能有出息,能够成材。”

说罢,郭太医叹息一声道:“皇上,观英王出宫之后所为,老臣不得不说一句,在教育子女这等事上我等逊静妃远矣。真不知静妃如何在那种这个、这个特别的环境之下,将英王教育的如此了得。暂且不说别的,单单说这个心态,却是其他诸皇子无法比拟的。”

说到这里,郭太医看了看皇帝的脸色之后,还是觉得不要在这个话题上过多纠缠为好,便另寻一话题道:“皇上,您看英王的那个娶妻不如嫁女的建议如何?”

听到老友提起这个话题,皇帝一愣之后才苦笑道:“这个阿九,尽是给朕出难题。桂林郡王已经提出,从诸皇子之中挑选一人指婚,朕已经答应,又如何能够反口?君无戏言。”

“这个家伙总是好绕弯子。不愿意就是不愿意,何必又将此事推给他的母亲?他的母亲若是同意,朕又何必派出高无庸跑到郑州却征询他的意见?”

说到这里,皇帝看到笑吟吟沉吟不语的郭太医,突然意识到自己有些失言。这些话又岂是能说出来的。这岂不是让自己威严扫地?幸好这里没有外人。

看出皇帝有些尴尬,直到这位帝王恐怕是在静妃那里碰了一鼻子灰的郭太医却未点破,只是笑笑道:“皇上,这就要看您是如何想的了?若是皇上一门心思想成全这份姻缘,想必以英王的为人,就算心中再不情愿,也会应承下来。至于静妃那里,只要英王想通了,也并无大碍。”

“老友,你我君臣之间既然以友相称,朕也就不必隐瞒什么了。朕之所以答应桂林郡王,从皇子之中选一人为其郡主指婚,实在有些苦衷。如今桂林郡王府势力日盛,甚至有尾大不掉之势。而朝廷却出于种种顾忌,却只能采取安抚之计。”

“如今朝廷因田亩数量大多入宗室、官员之手,加以官绅包揽、大户诡寄、使得朝廷岁入日减。而出于某些顾虑朕又无法重新清丈天下田亩。为解决朝廷岁入之事,朕已决议按照阿九那个条陈上所言,增开商埠。朕之所以同意指婚皇子,也是为了安抚桂林郡王府。老友也清楚,如今大齐海外通商之权皆掌握在桂林郡王府手中。如今朝廷要别开商埠,对桂林郡王府自然要安抚一下。况且以桂林郡王府的身份来说,这个要求也算不上过分。”

“只是沈王、宋王人家看不上眼,阿九那里又总是在给朕推三阻四。朕这里还没有指婚,年龄相当的皇子就此三人。除此之外,其余诸王的年纪都还有些偏小。总不能让朕给那位郡主指一个小丈夫吧?先不说朕身边有没有适合的,就是有人家也不见得会同意?桂林郡王这位郡主,虽年纪不大,但这心气却是极高。”

“况且以朕观之桂林郡王对那位郡主的宠爱来看,若是真的指婚一个年纪小一些的皇子,到有些侮辱桂林郡王府了。阿九这一变相的咀嚼,现在倒是让朕为难了。已经答应的事情,若是食言朕的颜面何存?娶妻不如嫁女,这不过这混小子的推脱之词而已。朕若是信他才怪?”

“朕就不明白,这种别人眼中盼都盼不来,都抢着上的好事,到他这里怎么就变成了避之不及了?这个混小子心中究竟在想什么?”说到这里,皇帝一想起黄琼的那些话,不禁又有些愤愤不平的道。

闻言,看到有些气急败坏的皇帝,郭太医不禁一笑道:“皇上,您的这个出发点没有错。不过,英王的想法也没有错。”

“皇上您有没有想过英王为何会婉拒这门若是放在其他诸皇子身上恐会打破脑袋的亲事?难道他真的只是特立独行吗?不,以老臣对英王的了解,英王绝对不会是这样的人。皇上恐怕还需从根子上考虑一下英王如此做的原因。”

“皇上,英王近日即将返京,您不如待英王回京城之后问一问他的真实想法之后再做决断。反正桂林郡王还要在京城呆上一段时间,也不急于这一时。”

闻言,皇帝略微琢磨了一下,便点了点头道:“也只好如此了。朕倒要看看这个混小子究竟再想些什么?他若不给朕一个说的过去的理由,朕非重重的处罚他不可。这个混账,总是给朕出难题。不过,若是实在没有其他办法,朕也就顾不得他同意不同意了,顾不得静妃埋怨了。他既然身为皇子,这份责任就跑不掉。”

远在已经做好准备返京,正在做出发前最后准备的黄琼自然不知道皇帝已经下定决心,若是桂林郡王坚持要皇帝将那位郡主指婚皇子,就不管他同意不同意便要强行指婚。

此刻的他正在韩王府上对同行返京的韩王家眷的安全问题做最后的检查。前些日子郑州城内来的那些番僧与大理人士虽然已经被他痛下杀手,先解决掉,但那个始终没有能捉到的中原人却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虽然未得知这些人到郑州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但黄琼却知道这些人不会是无事登门的。联想到自己刚入郑州之时,韩王府一系列事情,黄琼可以断言,这些人不是冲着自己便是冲着韩王府所来。相对于自己,现在皆是老弱妇孺的韩王府下手要容易的多。

为了保障韩王家眷的平安抵京,黄琼不禁从骁骑营抽调五百精锐作为韩王家眷贴身护卫,还将何氏姐妹也暂时留下,以便贴身保护。作为女人来说,何氏姐妹要方便的多。

直到黄琼认为已经万无一失了,才率骁骑营带着韩王家眷,押着那位陈知州与他的那位族兄返回京城。只是他不知道的是,这一路之上有几个人正想尽一切办法不着痕迹的跟着他的行军大队,寻找着他们松懈的机会。<div>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