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成长(1 / 2)

加入书签

 这是一鲁西地区的一个小村,村名叫房海村,村里有六百多人,这里的人无一例外都姓房。要追溯这个村子的历史,看下面这首诗我想大家就可以知道了。

问我祖先何处来,

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里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鸹窝。

说起这首诗,其实是有据可寻的。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

迁居于此的房氏两兄弟经过几十代的传承,发展到现在这个规模。这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村子就取名为房海村了。村里的人相处的都很和睦,因为大家都是房氏家族里的一员,都有着同一个老祖宗。本来这个村子很不起眼,从建立到现在从没有出现过一位特别了不起的人物,但后来却因为这里的一个人而改变。

房仁龙是这个村里老实巴交的一对夫妇的儿子,父亲叫房进财,名字叫进财,但忙碌了一辈子也没有发了财,生活过的说不上贫困,更谈不上富裕。也是为了对下一辈的寄托,因计划生育的原因只有一个儿子的他给儿子取名叫房仁龙,希望他能够成为人中之龙,仁是房氏家谱里的辈,否则直接就叫人龙了,所以家里人平时就叫仁龙,虽然字不一样,但喊起来是一样的,这个憨厚的汉子也就认为自己的儿子以后肯定能成为人龙了,所有平时对仁龙的管教就很严厉。

母亲是个非常平常的农村妇女,温柔贤惠。对这仅有的一个孩子也是非常疼爱,把自己所有的母爱都给了仁龙一个人身上。冷时给孩子织毛衣,夏天热时,不停的给正在学习的孩子扇风。知道孩子学习累,所以经常想着法给孩子做好吃的。仁龙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成长……

仁龙很聪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每次考试都能考第一,父母老是在外面夸自己的儿子是天才。和村里的族人一提起这孩子就感到满是骄傲。虽然仁龙长得很平凡,而且脸上还长了很多雀斑。但在父母的眼中自己的孩子是最美的,也是最好的。

族人们也为族里有这么个天才感到高兴,都认为房氏家族经过了那么多代,终于要出一个了不起的人才了,家族的兴旺有希望了。所以平时族人们对能培养出仁龙这样的天才的仁龙的父母很尊敬。当然也对小仁龙很关爱,小仁龙没有少吃了族人们的零食。

本以为仁龙的天才会持续,令人奇怪的是当仁龙考入高三后成绩由遥遥领先的第一名,突然下滑到了中游水平。这可把班主任下坏了,班里的这个天才如果不出意外肯定能考入全国最好的大学的,那么自己肯定也会因为能教出这样的一名天才学生而出名,甚至那么长时间没有把自己评为优秀教师的事情也可以因为这个学生一块解决。但成绩怎么在高三的关键时间突然下来了呢。

班主任叫来仁龙问话,但却始终得不到真正的原因。一脸平静的仁龙只是说“我会努力的。”班主任只有先让他回去。想看看他下一次考试成绩怎么样。

一个月后考试成绩出来了,结果仁龙那成绩还是处于那中游水平。这下班主任真急了,直接把仁龙的父母请了来。

原来仁龙的父母还不知道自己天才的儿子的成绩下滑了,当其父知道后,其父大怒,当仁龙被叫到办公室后,举起手就要向仁龙脸上打,却被其母一把拉住,其父也终于舍不得下手,还是没有打下去。看着一脸平静的仁龙,问他怎么回事时,仁龙却什么不说。在父母实在不知道怎么办时,对这孩子彻底失望时,一脸平静的仁龙突然说话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