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云门二十三号(2 / 2)

加入书签

“平时有什么情报,都是我将外面的酒旗不升到顶,留下半米左右,那就表示有情报要送出,云门这条南路固定有几个情报员定时走动的。遇到紧急情况,会赶到城里,那里有个固定的情报点,只要把情报放在那里,会有人去取的。”

孟良想到,这个时代通信实在不方便,除了驿路,基本上无法联系,这造成了许多情报的延误,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信鸽,可以改变目前这种情况,只要情报收集人将鸽子交给情报员,遇到紧急情况,放出鸽子,便会大大提高情报的适用性。信鸽正式有文字记载的出现是在唐代,传闻中刘邦被项羽所迫,藏匿于井下,后来放飞了一只鸽子才获救。

这个问题,以后得跟韩公至暗示一下。

“阚大哥,按照这行的规矩,只要干满五年,便可以回去,选一个喜欢的行当,拿一份固定的薪水。你这算来时间也不短了,将来准备干什么?”

“主公,你待我们天高地厚,这份情我们心里都记着。每半年都会有人给我们送来银两,我们一家靠这银两便衣食无忧了,可我心里过意不去啊,我好象光拿钱没干什么事啊。今后,如果认为我还可以做下去,我还在这里开个小酒店。这样挺不错的。”

孟良对这情报系统的运作情况基本都掌握了,心里暗暗佩服韩公至、田举二人,其他不说,就这份慎密完全可以跟后世的情报系统有一比,而且运作的非常规范。

“这留县前段时间黄巾来袭,遭受的损失大不大?”孟良这才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来留县的主要目的上。

阚清答道:“黄巾到留县倒没怎么祸害百姓,他们只是赶跑了县令、县尉,委派自己人在管理,这里天高皇帝远,到现在也没看到朝廷派兵来围剿。他们占据县城之后,把全县的大户都集中起来,命令他们拿钱拿粮来赎人,还先后杀了好几个。只要是信奉他们太平教的,每个月都可以去衙门领一份口粮,老百姓挺拥护他们的。”

“哦,这个情报怎么没传出去?”

“传过了,一个月之前就传出去了。只是一件事情未明,不敢轻易结论。”

“什么事?”

阚清如此一说,倒引起了孟良的兴趣。

“这黄巾的头领,他们叫渠帅,这人叫王大虎,他是目前留县的最大的官,手下明面上有五千兵丁。可传闻他并不是真正的头领,真正的头领是他的主簿,一个姓唐的人。我怀疑此人便是当时张角派往徐州的八大宣教使之一,朝廷通缉的要犯,唐谘。不过还没找到证据。”

“你怎么会联想到他的头上?”

“我的儿子一直在书馆为人抄书,挣点工钱,这孩子记忆力特好,几乎过目不忘,他又喜欢读书,所以在县里很多读书人都喜欢他,有什么书都拿来让他抄写。这唐主簿也找过他,跟他说话中都是太平道的教义。我儿子说,这人很有学问,我就在想这人该不会是唐谘吧,那可是徐州地界黄巾最大的头领了。于是,我就让我儿子故意讨他欢喜,经常讨论些典籍上学问。这唐主簿见我儿子伶俐聪明,就跟书馆把他要过去做了他的随身书童。”

孟良惊叹,这阚清简直是干间谍的好材料啊,对事情有高度的好奇心,极度的敏感,还懂得事先布局,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份事情有高度的责任感,为了调查真相,竟然让亲生儿子深入虎穴。人才、人才啊。

“我准备去留县县城一趟,怎么才能跟你儿子联系上?”孟良心里打定了主意,得去会会这个唐谘。

“主公,这太危险了。城里都是黄巾,盘查的很严。而且他们看见富人就抓。不行不行,不能让你冒这么大的风险,有什么事还是我去跑吧。我就说给我儿子送衣服,他们不会为难我的。”阚清连连摆手。

“没事的。阚大哥,我进城也不会这样装扮,我打扮成脚夫进去。见了你儿子,我就说是你的远房亲戚,路过这里,你托我带几件衣服给他。就这么定了,放心吧。”

孟良态度很决然。

阚清无奈,只得说:“我平时进城找他都是去书馆,他给唐谘当了书童之后就搬了衙门里去了,要找他只有去衙门让他们通报一下。”

“好,那就这样。我先走了,有机会再联系。哦,对了,你儿子今年多大,叫什么名字?”

孟良走到门口,忽然想起这最重要的事情还没问。

“我儿子今年十七岁,小名叫水生,大名叫阚泽,自己给自己起了个字叫德润。”

孟良猛的顿住了脚步,阚泽阚德润,罗贯中极为推崇的人。赤壁之战中黄盖向曹操献诈降计,派的使者就是这位有胆有识的阚泽,这可是使用反间计的大师级人物啊。

难怪说他从小家庭贫困,一直靠给人抄书为生,但他天性聪颖过目不忘,所抄的书全都变成了自己的学问。尤其是儒学一门,被时人誉为当代董仲舒。

他的命运随着他父亲加入云门已经改变,可他却逃不掉间谍的天命,真是造化弄人啊。<div>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