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臧洪与陈容(2 / 2)

加入书签

那信使不卑不亢,拱手道:“我乃陈容,赵太守下长吏也。太守往来书信基本都是我执笔,此信当然看过。”

孟良点头:“你回去转告赵太守,东海郡地大物博,为徐州人口最多的郡,也是最富裕的。我既然为徐州刺史,此地必须纳入囊中,日前,我已传令,甘宁部即日起进军东海郡。若赵太守愿意留任,那甘宁即为东海郡丞,接管东海郡的防务。若赵太守不想留任,还请他将太守牌印移交给甘兴霸,此为一;其二,孟良本是山野出生之人,对待人才的鉴别使用自有自己的想法、标准,而不是看人读了多少书,著了多少文,孟良鉴别人才就是一点,是不是诚心诚意为老百姓谋利益,而从不管其出生的门第,英雄不论出身。你是国士也好,名士也好,孟良都不看重。其三,如果赵太守再给我写信,请简略。孟良识字不过千,对典籍掌故知之甚少。如此长篇大论,孟良没时间看。”

陈容闻之动色,长鞠一躬:“英雄不问出身,孟先生有高祖遗风。陈容受教了,这就回去一字不漏的禀告太守。”

那陈容告退。走到门口,孟良唤他止步,说道:“你是洪邑人陈容?”

“是,本人出生在洪邑,籍籍无名一小卒,孟先生何以知道?”

“广陵功曹臧洪可是与君亲善?”

“臧洪臧子源义气深重,文武双全,乃是陈容仰慕之人,我们经常来往的。”

孟良大悟,乍一听这名字如此熟悉,这算是想起了。

臧洪、张超、田畴、陈容四人皆文武双全且私交甚厚,时人称之为“北四友”。后来广陵太守张超随同哥哥张邈交接吕布造了曹操的反,曹操兵困张超,张超四方求救。他曾经说:“别人我不知道,但臧洪听说我被困,一定会来救我的。”

此时臧洪在袁绍那里任东郡太守,听说张超被困,披头散发赤着脚哀告袁绍发兵救张超。其时袁绍尚未与曹操决裂,断然拒之。后张超为曹操所杀,而臧洪由此怨恨袁绍。占据东郡拒不听从袁绍调遣。袁绍大怒,起兵攻打臧洪,将他围在东郡。

后城破臧洪被俘拒降被杀,陈容大义凛然责备袁绍,说他:“你袁将军举大事,除暴安良,却先杀忠义之人,这难道是你应该干的事情吗?”袁绍羞愧,让手下将他拉出帐外,说道:“你又不是臧洪,学他干什么?”

陈容答道:“仁义二字岂是挂在嘴边说说的,按照仁义二字做的就是君子,背之就是小人。今天我愿与臧洪同日而死,却不愿与你同日而生。”于是,慷慨赴死。

当时袁绍座下诸人叹息不已,由此流传出一句很有名的话:“如何一日杀二烈士!”

陈容、臧洪这份兄弟情谊应该标榜青史,三国志,后汉书皆用很大的篇幅记录了臧洪的事迹,可惜,罗贯中老先生将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忽略了,也使这二人籍籍无名。

孟良素来敬重忠义之人,见陈容顿起爱才之心,脑子一转,拿出了曾经在凤翔城、武原和彭城起草的一些文告、律令,包括未推行下去《屯田令》、《人口令》递给陈容,说道:“孟良的行政思想这里有了个大概,你带回去好好揣摩一下,如有可能,另外抄送一份给臧洪臧子源,有什么想法尽可以告诉我。”

陈容好奇地问:“不是带给赵太守的吗?”

“哦,这个随你,你决定是否给他看。主要是征求你和臧洪的意见。”

陈容动容,行礼道:“谢刺史厚爱,我这就绕道广陵,先和臧洪拜读之后再回复太守。若有所得所感,一定回函或当面向刺史请教。”

孟良注意到,陈容的称呼已经从开始的“孟先生”变成了现在了“刺史”,心里知道,自己所用的计策已经起效果了,嘴里客套着亲自将陈容送出城门。

回到自己的府邸,管家禀报说:“刚才有个中年人来见刺史,我说你不在家,他丢下这个让我转交给你。还说,感谢刺史大人的厚爱。”

孟良接过来打开一看,竟然是刻有“孟良”名字的凤凰玉佩。这块玉佩是当年翻山越岭突袭凤翔城时送给高大爷的,当时身无长物,留下自己的结婚定情玉佩。算是自己这个身体摔死那头牛的一点补偿。后来拿下武原之后,曾让亲兵买了三头牛,套了三架车,买了些农具、粮食给高大爷他们送过去的,自己实在太忙,一直没机会回去看看。

没想到,高家人居然将这块玉佩还回来了。

孟良问管家:“来人何许人也?”

管家答道:“这人一看就是个当兵的人,一举一动有板有眼,只是叫什么来着?我忘记了。他只是说他姓高。”

当兵的人?孟良想起来,高大爷说过,他还有一个孙子,几年前去塞外戍边,一直没有音讯,莫非是这个身体的哥哥回来了?

“他可曾留下什么话来?”

“他说,日后再来拜见刺史大人。”——

收藏、推荐、推荐出版、评论,大家加油帮灵山冲榜啊<div>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