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过继之议(2 / 2)

加入书签

“再说到取西蜀的功劳,怎么也不能忘了徐元直啊。当时他带着张飞、李通沿江而上,牵制了刘璋的主要兵力,才让赵云顺利的南下围困成都。又是他,得知张辽率并州骑兵意图对兖州不利,当机立断,放弃了攻打成都的计划,毅然的率军直取汉中,逼迫张辽回师驻守长安。若不是他的果断,十年前官渡那场战斗到底谁胜谁负还不好说啊。还有刘巴,献奇策取交趾;一份手绘的地形图抵得上十万雄兵;又亲赴成都城内劝说刘璋开门出降,免去了一场刀兵之厄。这功劳又该如何算?”

阎忠答道:“论功行赏,按照功劳薄计算嘛,这跟授爵并不矛盾。”

“问题是这功劳很难计算清楚。我们一个个看。再看甘宁,江东兵不血刃的归降,甘宁该是起了很大作用吧,荆南的步军、长江的水军对江东构成了军事威胁,战略物资的控制、货币的渗透导致了整个江东在经济上完全的依附我们。不然,孙权、周瑜、张子布他们会束手而降?这甘宁封个江东王不为过吧?那么,身为大司马的孙权该怎么想,要不是他心存一善之念,那江东之地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是一定的吧?那么从这角度来说,孙权主动献出江东之地,这场功劳应该如何计算呢?还有司空刘表献荆州之功,这二人也够封王的了吧?”

“赵云、徐庶、甘宁、孙权、刘表,现在是五个王,我们继续算。臧霸,他以一万余泰山寇为班底,横扫整个豫州,虽说豫州我们转给了曹操,但他这份功劳不能抹杀吧?六个王了吧。高顺,他一手建立起了足以和最精锐的西凉骑兵抗衡的陷阵营;蒋钦,徐州睥睨天下的水军,他是奠基人、开创者;魏延,步兵的元老,现在步兵的训练法还在沿袭他的教法;再加上我、孔明、鲁肃等等,还有负责后方粮食、物质供应的一干人等,这该封多少王才能摆得平啊。”

阎忠一时无语。

“好,就算这些人大家都同意授予王爷的爵位,那么又该封多少地,食邑多少户,这到头来还不是诞生了一批新的门阀、豪族,这跟我们曾经要改变的世界有什么区别?”

阎忠微微点头,又道:“不管怎么说,论功行赏是必须的,该对有功将士一个交代。大家这几年为这事已经议论纷纷了。”

孟良站起身来,踱着步,答道:“我知道,对于授爵最热心的不是我们的那批战将,甘宁、赵云、臧霸、高顺都从未在我面前流露出这想法,倒是一批文官始终抱着功成名就,留名青史的想法,对这个最热心。这也是个奇怪的现象,武将无所谓,文官太热衷。”

阎忠迟疑了会,说道:“不是,应该是说,家庭出身低微的对你更有认同感,他们对你从骨子里信任,但是,读书人的思想可就不那么单纯了。”

孟良大悟,阶级的观念从古至今始终存在,同一阶层的人更有认同感,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唯有将他们都糅合在一起,才能塑造出一个稳定的社会机制。

“其实我不是反对授爵,我是在想把爵位改做一种荣誉,不再世袭,不再有特权。明天我在会议上会首先反对,然后再提出第二种方案,这是底线。所以我先跟你们大家沟通,希望能取得你们的支持。如果,这个底线大家不能认同,那我只能归隐了。”

孟良一脸的郑重。

阎忠也很郑重的点点头:“我理解你的想法,今晚尽量做大家的工作吧。但你都这么大了,可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为所欲为了。”

孟良笑笑,转了个话题:“哎,阎先生,你是相术大师,你可曾听过这样的说法,如果过继一个儿子会改变这人的子孙运?”

阎忠呵呵笑道:“倒是有这种说法,不然很多人干嘛叫招弟、带弟啊,不过,虚妄之说当不得真的。你想将飞鸿过继?”

“是啊,有女无子总是一种遗憾,黄月英曾经提到过这事,当时为姓什么没谈妥。这事你看行吗?”

在孟良的心里,在吕大爷去世后,一直把阎忠当做自己的亲人。而阎忠也把他看着自己的晚辈,常常用一种慈爱的目光看着他。

听到孟良如此说,呵呵笑道:“你的意思是让我撮合这事?还不如直接去找孔明,他都有四个儿子了,不在乎飞鸿一个。他也比较好说话。”

“唉,你这都看不出来,黄月英心高气傲,只有她当孔明的家,孔明是拿她毫无办法的。”

“行,过两天我就去找黄月英说说,估计改姓难度很大啊,她既然不让飞鸿姓诸葛,还能让他改姓孟?”

“就这样跟她说,我一旦生了儿子,就让他把姓改回来,这个条件不过分,她应该能接受。”<div>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