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4、书友江南萧萧的书评(2 / 2)
一般的人,便如荀子所言: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便如告子所言:食、色,性也。举止行为的无非出于生存的需要、趋利避害的本能,直到寿终。整个人生是平面的,虽然每天说话做事不尽相同,但并无本质的跃迁。胆子小的,因惧纲纪国法而不敢任性为非;胆子大的,见利忘义,因满足一己私欲而能干出任何事情。这种人性中本能的一面,与动物共通。
但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还有一点点是和动物不同的。这个一点点,古人多称为“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但我习惯称之为“觉性”,可以说这是人类独有的功能(除非禽兽草木能超脱物类所限,成妖成精)。这个觉性,说的俗一点,就是人类对于真、善、美的天然追求。阿仁之所以和一般人不一样,就是他的觉性已经觉醒。他能够明白,人的本能需求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
《孟子告子》中孟子说:“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几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如果人最要紧的是生命,那为了活命什么事不能干呢?如果人最厌恶的是死亡,那为了逃避死亡什么事不能干呢?可有人明知做了某事就能活命却不去做,有人明知做某事可以逃避死亡却不去做。“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以就知道一定有什么东西比活着更重要,比死亡更讨厌。
可见人性的问题,先辈们早就掰开揉碎,剖析的清楚明白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有这么一点点的东西与动物不同。把这一点点东西找出来,保养它,栽培它,最终依靠它令自己挣脱本能地束缚,超越命运地摆布
人的觉性与生物本能都是与生俱来,只是有的人觉性被遮蔽了,用吕祖的话讲:气拘欲蔽,日失其真。什么是修行人呢,修正错误行为的人就是。日日自省,扫除觉性上的遮蔽。
从理体上讲,芸芸众生与阿仁没有任何不同,都是一样的人、一样的觉性,但从修证境界上来说,阿仁毕竟已经先行一步,初步摆脱了人性之中动物性的缠缚,不同于凡流了。
阿仁是小说人物,作者给他安排了一个师父,但我们没有。觉性就好似灯盏,师父给阿仁点燃了那盏灯,我们的觉性之灯又由谁来点燃呢?佛经中说: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我们的父母没有这个知见,没有给我们点灯,我们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的灯也没人来点亮。谁来点灯?这是大问题。
这部作品的可贵之处也正在于此,作者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主动承担起了点灯的重任。若有缘人读此书而燃起觉性之灯,想必作者定然足感慰藉,冥冥之中也自有天降功德。而楼主的作用则仿佛给作了注解,来与作者共襄盛举。这和阿仁所为无有不同,都是修行人入世历练,都是践行大愿,都是为众生点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