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大车(1 / 2)

加入书签

 随着上京队伍的出发,军中的暴戾之气渐渐收敛,大家都在等待着来自北方的消息,却没有人再想回到北方从新开始生活,因为家人在建奴入寇的战役中损失惨重,也没人再去闲的无事与人讨论亲人到来后的安排,大家聊的多的就是留在随官屯的陈近南他们,这样的话题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与工作中仅仅位于一群老光棍聊女人,大多数军士已经把这个千户所视为自己的家,虽然没有军屯土地的下发,但是在这边吃得好住得也行,上官张元彪靠着酿酒卖酒也把日子撑了起来,大家只是在等待着观望着,期盼着将来的日子能过的好一些。

辎重队大车一直是张元彪重点关注的领域,他不止一次的画着草图,但是具体的构造却是一无所知,参看着现有的大车,无外乎全木头加一些铁质工具,不讲究的小民百姓就是木头直接当轴承,涂抹油脂润滑,往往不太耐用,讲究点的就是加上两个铁环以油脂润滑,虽然是铁磨铁但是可靠性还不错。至于其他的木轮加工与加固都不是啥稀奇的技术,教科书里就说过“煣以为轮”,大致就是说把木头在火上烤,一边烤一边掰弄,慢慢就能弄出来一个圆轮子,再加上铁定铆固,只要保养得当也没啥损坏的可能。

于是张元彪就指导胡八一的铁匠们,把熟铁打磨出来两个铁棍当成轴承,仿照后世的农村板车,靠铁棍的滑动来支撑车辆的行动,再对应的给铁棍与木车交接的地方设置硬木当支撑,这个硬木就是浸油处理,经过长途行驶测试,只要保养得当还是非常的可靠。

在确定了这个技术之后,木匠就根据铁棍的大小打造了马车的其余部位,张元彪指导的方针是坚固简洁,对于木匠提出的榫卯结构,张元彪也是嗤之以鼻,让胡八一铁匠队打造了一大堆的铁钉与马钉,要求木匠们除了必要的榫卯之外,以后要大量使用铁钉去生产,这样的好处是维护简单,即便是在外边坏掉了也不需要什么精深的手艺,军士拿出铁锤铁钉找点木头就能自己解决。

除了在四轮大车前边放置了能容一人的驾驶座位,后部就是一个巨大的车斗,因为技术的限制也谈不上减震,于是大量使用轻巧的硬木尽量减轻车身的重量。因为使用了铁质车轴,使得大车的承载能力得到提升,但是考虑到明朝末年道路可悲的质量与通过效率,这个极大的承载量其实没有啥参考性,于是张元彪就退而求其次,要求木匠队与铁匠队按照这个样车的大小生产小一些的四轮大车,尽可能地按照一个标准去生产,这样出现损失以后也可以在野地中实行更换零件。

小一号成品出来已经是十天后的事了,小一点的四轮车出来后就拿去做了通过性尝试,这样的车可以在两匹骡子的牵引下拉六百斤货物与一个驾驶员在官道上小跑,但是到了野地就会变得如蜗牛一般前进,又试了试增加重量,换成两个牛拉动在官道上就是可以承载一千斤的货物,多了就吃不消了,最让张元彪欣喜的是这个四轮马车的耐用程度还是比较好,只要不停的上些油脂,对于底座硬木的磨损也不是很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