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合训(1 / 2)

加入书签

 sorry啊,对于夫妻生活的内容,思来想去写不出来。

大家自行脑补一二,开后宫这种事也是写不得,因为我老婆偶尔也在看小说,为了避免尴尬,坚决贯彻一夫一妻的制度。

··········以下正文·················

张元彪在自己的屋里匆匆睡了一夜,就舍弃了那精心装扮的书房和院子里的茶几,第二天就带着亲卫把二进院子里的幕僚们赶到外边租房住,自己则带着老婆来到了二进的院子居住,把三进的院子完完全全让给了来自登州的大家闺秀们。

黄婉薇也是十分的支持丈夫的决策,毕竟没有那个女的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爱人,也就乐呵乐呵地住进了二进的院子,每日白天招呼那些女人到前边来学习账目管理和查阅账单,然后把各种款项的批复文书通过最外边院子里的幕僚队伍源源不断地发出去。

那些登州的大家闺秀,也都是苦命人,都是受过凌辱和破家的大小姐,有些人被送到临清军换战俘的时候浑身是伤,虚弱无比,在罗山寨那边的寨子里休养了好久才恢复了精气神,却是长久的处于一种恐惧支配的惶恐之中,真是闻着伤心听者落泪。

只是明朝相当的注重贞洁,失去了贞洁一般都会有个可怜的下场。

这些可怜的女子失去了贞洁与家人,是很难在这个社会中存在,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被人指指点点的对象,成为别的人笑柄与谈论对象。所以她们都愿意不与社会再打交道,都是躲藏在阴暗的角落里静静地呆着。

本来人家都够惨了,还要受到社会的二次伤害与毒打,真是可气。

张元彪倒不是因为这样而远离她们,相反的,作为一个后世的大好青年,张元彪倒是不想这个年代的人一般看中贞洁,反而是觉得这些女人非常的可怜,想要给他们一个归宿,临清军要发展壮大,这样优秀的人最不可缺少。

临清军的保育院就这么开张了。

这个保育院,原本就是给那些战死的孤身军士领养孩子准备的。这样的一个机构在成立之初只是一个设想,虽然也统计了需要该服务的战死军士名册,但是苦于前线吃紧也都是没有执行,直到张元彪回了临清城,就赶紧在大义镇上找当地的乡绅协议买了一些荒地平整,随后就拨出了大笔的银钱去修建房屋与围墙,虽然是天气渐冷,但是营造的速度却是很快。

大义镇作为张元彪临清军的大本营,临清军在此地提供了不少的工作岗位,还修缮了当地的道路与水利,所以动员老百姓来干活,那是应者如云,在了解到了所营建的屋舍为保育院,乡绅百姓还搞了募捐,虽然没有几个钱,但是又得到了荒地不少,工程进度也比预想中的要快很多。

短短一个月就支起了几座草屋和围墙,张元彪作为一个土木工程的学生,虽然在工地上没怎么呆,但是画图的能力还是有的,就仔细规划了一个大量使用混凝土和砖瓦组成的“武装保育院”,说起武装,其实也就是有些自保的能力,不仅围墙外设置了深深的壕沟,还在围墙的分段上设置了易守难攻的独立混凝土碉楼,其实就是一些有着射击孔和瞭望台的小碉堡,给孩子们玩嘛。

保育院的中心是一个混凝土钢筋结构的二层大楼,一层门被设计的很窄,窗户也开的很小,密密麻麻的射击孔和小型的观察口是采光的主要来源,二楼更是设计了凸出去的炮台,看起来不伦不类的建筑物,菱角分明很奇怪,给孩子们玩嘛。

张元彪看着这样的设计草图,很是满意,尤其是这个保育院中心建筑那高高的钟楼,上边会镶嵌上一个大大的钟表盘,孩子们的时间意识那是要从小培养的嘛。

落难的阿姨们带着全国各地收罗过来的孤儿们,一起生活在这个封闭的世界里,小朋友们作为临清军英雄的孩子们,从小接受着张元彪安排的新式教育,不学什么四书五经,不学什么怪力乱神,孩子们识字之后,就开始学习律法、工程或者生产的技能,不分男女都要接受军士训练,等到长大了就去临清军的产业之中担任军官、教师或者工匠学徒。

虽然时间很长,但是这样的保育院却是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这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惟一的家就是保育院和临清军,那些管理孩子的阿姨们也都是不愿意出去的苦命人,孩子们也会给她们足够的慰藉。

当然,如果那些登莱的女子,想通了愿意嫁人,张元彪也是支持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