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一立方米的砖是五百一十二块,这是属于搬砖人的浪漫(1 / 2)

加入书签

 因为这个突然的想法,张元彪就呆在了兖州铁厂这边敦促厂区内新型房屋的建造。

砖瓦这些东西,铁厂因为有着丰富的煤矿,其实早就有三个窑洞专门烧制,所以调集过来也不是难事,但是张元彪看到那些乱七八糟的砖样,很是失望。

就去了窑厂给那边的工匠进行指导。

窑厂也算是个保密机构,是张元彪凭借着不多的记忆给出的方案,因为铁厂的窑炉在高温下经常需要维修,于是就让这边的窑厂试着生产高岭泥土做出来的大且厚砖块,这些砖的作用是给铁厂的炉子提供耐火材料,比直接使用高岭粘土当炉膛要更耐用一点,也就是耐用了那么一点,定期的还是要进行更换,否则会塌方的。

窑厂烧制一次就能获得大量的耐火砖,其余的时间也不能闲着,就开始大量的生产建筑用砖,一般是按照模具进行生产,也能接受定制。但是模具做的不太严谨,导致了砖的形态不太好控制。

这样小的瑕疵在这个时代的建筑上不算啥,毕竟砖瓦房也不多,但是搞建筑的张元彪眼睛里容不下沙子,当即喊着木工队和铁匠队就去窑厂制作新型的模具。要把这砖头的尺寸给规定下来,省的将来再为了砖头的尺寸不爽。

砖的尺寸那是再熟悉不过了,长二十四厘米,宽十一点五厘米,厚五点三厘米,按照后世的尺寸,一立方米的砖就是五一二块,多么美妙的数字啊。五一二,我爱你,就是因为这个每秒的数字让张元彪上大二的时候就记下了这些数据。可惜造化弄人,上了工地的人哪里有可能好好恋爱?

正如那句话说得好,“我搬起砖无法拥抱你,放下砖又无法养活自己”。

干工程的人,没有带尺子的时候还是要随时测量,张元彪也是经常如此,他的大拇指和中指展开的距离正好是二十厘米多一点,这样的偏差用作估测可以,真要实际测量的时候那是咋也不敢用,但是现在流落明末,自己手比划出来的尺寸是最接近后世公尺的存在,当即就决定使用自己手上的这个尺寸,为临清军内部建立一个长度单位,抛弃那些什么寸和尺,提前与世界接轨。

于是在木匠的帮助下,新的木尺就设计出来了,精确区分的刻度,一页薄纸与木尺相等,然后通过裁剪折叠获得了最小的厘米距离。上边的阿拉伯数字也是张元彪写下,也不考虑是否这些人能看得懂,反正将来他们要当工匠那就必须得能看懂。只要知道那些数字怎么读,读出来还是能明白是咋回事。

想到这里,张元彪也觉得古人苦啊,不识字也就算了,连搞个秤都是用小点点代替数字,不是得到好好教导的人根本就看不懂那些小点点代表着啥,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很多农民依然压根就看不懂传统的秤,结果自然时被坑得不轻,所以中国农村还有一句话说的是“女婿一定要找个会看秤的”。

鲁班尺和秤都是差不多,上边刻的密密麻麻,倒不是说秤难懂,而是有些人故意增加了难度,直接就把全社会大部分的人都排除在外。

这个木尺作为母尺又去经过校准后当即制造出了五十厘米和一百厘米的木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