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渡河(1 / 2)

加入书签

 队伍就这么一路往南走,一路上沿着阳谷、曹州方向向徐州而去。

每日一早便出发,一日行军四十里,这个速度在封建时代算是一顶一的强军了,区区十余日就赶到了徐州境内,只消得度过了黄河,就能在三日内抵达灵璧县,也不算延误军机。

此时的黄河夺淮入海,经过徐州向东南而去,在淮安府(今江苏盐城以北)入海。

照例靠着掮客去徐州下属的砀山县筹备粮草,然后就与砀山县外边的递运所协商过河的事宜。

砀山的渡口虽然小,但是从此渡河的人可不少,尤其是商人,因为大家都知道去了徐州固然是方便,但是到了那边少不得被官府和王府勒索上一笔买路钱,从砀山过河就会省很多钱。

张元彪故意不去徐州城过河,那边朝廷大员太多,干啥都不方便,而且去了之后少不得上去拜访,否则就是不给面子,这样的走动平时都是朱大志负责,所以张元彪为了避开这些无用的交际专挑这小地方过河,也好趁机了解一下黄河的情况。

毕竟黄河是中国有名的天险,虽然历朝历代黄河都没有在统一战争中起到多大的阻拦作用,就连农民军这样的乌合之众也能强渡黄河,其险要价值自然不能和长江相比。不过张元彪必须了解这黄河,在他的计划中,黄河-淮河流域将来是与南方明朝政权作战的主战场,利用好黄河的优势无疑是战争初期的极大助力。

没错,张元彪的各种计划都已经成型,后期对南方的战争要比对北方的民族战争更为艰难,即便是大义在手,要把没有经历过战乱的南方拿下也是极为困难,否则清军入关后面对着传檄可定的南方没有追求形式上的统一,反而搞了剃发令去大加杀戮,把那些敢于抵抗的人杀绝,其目的也是为了清朝在南方的“长治久安”,否则清军承平日久锐气一旦失去,就会被南方的大家族大财阀给反噬了。

没多久,掮客就带来了消息,这边的递运所大使会出船把临清军运到河对面去,但是要付一笔钱才成。

这递运所也是明朝水马驿的组成部分,相当于地方的驿站和转运机构,在崇祯裁撤驿站之后,这样的小单位也是备受打击,只是保留了给官军或者官府服务的功能,不给钱照理说也给安排过河,不过什么时候能把人都运过去就不好说了,所以该使钱的时候还是要出钱。

这也就是张元彪能这么阔错的一路撒钱,换成别的卫所的队伍,出来打仗都是赔钱的买卖,根本就不会花钱,所以队伍往往在县城外边蹲着不动,以期获得更多的食物。

哎,明朝勤王的队伍,从南方走到北方,即便是依靠着大运河都能走一年,各位看官信不信?

此时的黄河天险也是凶险万分,因为大明嘉靖年间的改道,造成了不小的人员伤亡,虽然万历年间治水能人潘季驯在此兴修水利,极大的缓解了黄河的危害,但是黄河的泥沙含量太大了,河床逐年升高带来的洪涝把周遭的天地搞得盐碱化严重,所以沿着黄河的数个州府很是穷苦,这砀山也是如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