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暗涌(二十五)(2 / 2)

加入书签

秦叔宝、杨叙等诸将也已经回转,至于寻相、尉迟敬德两位猛将,杨浩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分别对两人委以重用,在苏定方独当一面的时候,杨浩让两人统领禁卫军。</p>

禁卫军何等重要,寻相、尉迟敬德两人大为感激,发誓一定报效大隋。一路上,一万大军,浩浩荡荡,沿着太原、离石、龙泉,然后转由西河、绛郡等地缓缓而行,这一路的终点,是河东郡,按照计划,杨浩准备在河东郡,与李唐进行人质的交换。</p>

所经过的郡县,纷纷前来向杨浩表示效忠,有的县治,还依着当初明帝在时,运送了大批的美食,其中不乏一些山中的珍奇野兽,更有老虎、黑熊之类。</p>

这让杨浩十分的愤怒。河北诸郡,在杨浩的治理下,尚且廉洁,以节约为荣,对于铺张极力的制止。</p>

离石郡,这里处于连绵千里的吕梁山之中,土地贫瘠,农田产量不高,加上河东这块地方,经历了连番的恶战。虽说离石郡并不是定杨军与唐军的主要战场,可是难免也会受到波及,农田多有荒芜。</p>

这些田地,因为战争,或是无人耕种,或是少人耕种,放眼看去,满地苍凉,显得很是凄凄。</p>

杨浩一路上,带着太原郡的诸多粮食,就是因为他知道,河东诸郡久受战乱,百姓嗷嗷待哺,难免会有一些地方,百姓没有粮食。</p>

没有粮食,如何熬过漫漫的夏日、秋日,乃至于冬日?虽然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可是杨浩知道,粮食,没有了可以再种。可是这民心,丢失了想要捡回来,可就千难万难了!</p>

杨浩的这一番作为,也算是为明帝赎罪。虽然,他一直认为,明帝算一个了不起的皇帝,文成武德,功高寰宇,可是那都是建立在百姓的身上的啊。</p>

君不见,数征辽东,百姓流离失所;君不见,大运河、长城之上,尸骨累累!大隋明帝,过在当代,功在千秋!</p>

本来的历史之中,隋朝虽然灭亡,可是沿着大运河两岸,衍生了无数的城市,汴梁、扬州、苏州、杭州,在唐宋,尙或是更遥远的时代,都是镶嵌在大运河岸边的明珠,熠熠生辉。</p>

大运河,实在是沟通华夏的一条纽带,同样是浩大的工程,可是大运河比起始皇帝的万里长城,有着更大的意义。</p>

抱着为明帝赎罪心思的杨浩,哪里料得到,离石郡平夷县县令(今山西中阳县),一脸笑意的献上当地的土特产粕籽羊的时候,杨浩已经出奇的愤怒了!</p>

一旁的离石郡郡守擦着冷汗,可是已经不能挽回什么局面。</p>

百姓,乃天下之根本,可是如今,平夷县百姓面黄肌瘦,你一个县令不思恢复县治生产,让百姓过得安稳,却在想着如何讨好皇帝陛下,勒命百姓上山捉拿粕籽羊、獐鹿!</p>

尽管凌敬、杨伏念等人已在劝阻杨浩,不必如此动怒,杨浩还是决定将此人擒杀。这样做的决定看似有些鲁莽,毕竟河东诸郡初定,需要的是安稳。而安稳,需要依靠这些在河东诸郡有着极大实力的世家支持。</p>

但是,斩杀平夷县县令的事情还是就这样定了下来,那一日,即使事隔多年,平夷县的百姓依然记得清清楚楚。</p>

那些老掉了牙的老头子,坐在摇椅之上,对着他们的孙子,说起了那一日的情形。那个时候,他还是一个孩子,十二三岁,正是长身子的年纪,可是河东战乱,没有粮食,他只能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身子单薄的能被风吹倒,那个时候,他们以为,一生就这样的度过了,没有人在乎他们的生死,他们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等待他们的或许只有死亡,如果运气好一些,能够在那个世家中为奴为婢,那应该算是一个比较好的结局吧!</p>

可是有一天,皇帝出现了,带着他的数万精兵,抓住了贪赃枉法的县令,然后五花大绑的捆了起来,军容威严,那个县令被吓得跪在行刑台之上,屎尿迸出,全身的哆嗦着,随后,威严而年轻的皇帝,站在高台之上,向着百姓宣布了县令的罪责,然后,举着大刀的行刑手上前,一刀将那个肥头大耳的县令一刀斩杀。鲜血涌了出来,有的人被吓昏,有的人兴奋。</p>

随后,年轻的皇帝当众任命了一个为百姓所推崇的书生做了平夷县令,随后开仓放粮,兴办州县学,而所有的学费分文不取!只要你愿意,就报上你的年龄、兴趣,然后县令就可以为你安排入学。</p>

那个时候,老头子就是这样入学,从而改变了他的一生!当他面对着皇帝已经出巡的方向磕头的时候,几乎怀疑还在梦中!</p>

杨浩并不知道,在他离开离石郡之后,有一个少年对着南方磕头不止,更不知道,在他白发苍苍的时候,也有一个同样白发苍苍的男子,对着自己的孙儿,说着当年的事情。</p>

杨浩斩杀的这个县令,算起来,他背后的家族只能是个二流家族,也正是因此,杨浩才在不动摇根本的情况下,毅然斩杀了此人。</p>

换来的后果是可喜的,接下来的龙泉、西河、临汾等诸郡,所有经过的县治,一片火热的建设景象,这是杨浩愿意看到的。</p>

在不动摇根本的情况下,杨浩收获了民心,也让那些世家知道,如今的大隋皇帝,不同往日的明帝。所有的县令战战兢兢,为百姓坐着好事。</p>

河东的建设,依照河北的模板,为此,杨浩在进驻太原之后,看到河东的战局已经为大隋所控制,特意从河北调集了大批的基层人才,用来支援河东的建设。只有牢牢的掌握基层,大隋的根基才会稳固。</p>

杨浩没有想着他的朝代可以千秋万代,毕竟,他不可能长生不老。他要做的,就是为他的接班人,尚未出世的皇子打好一个基础,而不是从明帝手中接下的一个烂摊子(注一),这个乱世,一定要在自己的手中结束!至于,千百年后,他杨浩早已经化成了一缕青烟,哪里管得了那么多呢?</p>

在这一路的巡视之中,杨浩接到了大隋各地的消息,渔阳郡的战况依旧胶着,在燕王初胜之后,高开道困守城池不出,隋军几度攻打,却因为高句丽的援军而功亏一篑,并没有扩大战果。</p>

至于山东,彭城郡在隋军大兵压境之下,选择了投降,不过据说,伪郑王世充似乎在调兵遣将,有所企图。</p>

至于,李唐,已经接到了李渊的回函,同意了杨浩的交换人质的请求,毕竟,一个杨吉儿对于李渊没有什么用处,可是平阳就不一样了。</p>

武功、智谋,平阳虽为女流,可是却是不输于男性,巾帼不让须眉。</p>

当然,在时候,李渊的这个决定受到了李世民的极力的劝阻。在昏迷了三天之后,李世民之中醒来,他无非是困乏了。而这个时候,李渊也知道了许多的事情。</p>

当初,在龙门,虽然被隋军的箭支射中,可是并没有什么大碍,他在河水之中浮沉,靠着抱着一颗树木,这才没有被淹死,随后,在河边的百姓救治了他。</p>

伤势刚好,可以行动,他就匆匆的赶往了长安,被守城的士卒所救。只是他一心想要赶回长安,报告这个消息,这才心力憔悴,以至于在长安一睡数日。</p>

当然,最让李渊震惊的,乃是李世民口中所谓的平阳已经因为那个男子而投降了隋杨的事情。</p>

这件事,李渊自然是不信的,对于平阳,他自然是非常的了解,知道平阳不可能是这样的一个人!可是,李世民却是十分的肯定。</p>

父子几人,曾经一度的争吵,抛弃几乎没有什么头脑的齐王李元吉不说,太子李建成与大唐的主宰,皇帝李渊的意见是一样的,一同反对秦王李世民的想法,认为平阳不可能投敌。</p>

所以,尽管李世民据理力争,可是用杨吉儿换回平阳的决定还是这样的定下来了,愤怒的李世民一拳砸坏了厅中的案几,然后愤愤的走出了议事大厅。他为父皇,为太子的一意孤行而感到愤怒,他们居然,居然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难道只有平阳是他们的女儿、妹妹,我李世民就不是了吗?</p>

镜中,往昔英俊的那个秦王已经不见了,独眼,刀痕,这让一向对这自己相貌颇为自信的李世民很是郁郁,就连秦王妃走到了身后,他有没有感觉,冷冷的站起来,他决定做一件事,这样他的心中才会好受一些!</p>

注一:这个表述其实不是很准确,因为严格算起来,杨浩也是夺取大隋江山中的一员(夺取杨广一系的皇位继承权。),但是毕竟,杨浩将大隋延续下去,而其他势力,则是颠覆。这点还是有本质的不同。(未完待续)</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