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暗涌(三十七)5500大章求票(2 / 2)

加入书签

“为何?”李世勣不觉有些惊讶了。</p>

“将军,隋军虽然有些诸多优势,可是,如明帝一般,隋帝似乎对世家大族没有多大的好感,在刻意的打压!”郭孝恪缓缓的道。</p>

李世勣点头,赵郡李氏的遭遇,他自然也是知道的。夹了一口凉菜,喂入口中,李世勣沉吟道:“孝恪,以我之见,这倒不妨!”</p>

“将军何出此言?”郭孝恪惊讶了。</p>

李世勣苦笑一声,道:“说起来,你我并无根基啊,算得上哪门子的世家?”</p>

郭孝恪一愣,随即也是想到,当初他带着颍川家中旁支的子弟加入瓦岗的时候,那些自诩为世家大族的嫡系子弟是那么的不屑,更有人想要将他们赶出家族,因为,他们参加的是民变军,是反贼,是为世家大族所敌视的!</p>

郭孝恪点头,道:“将军,那你……”</p>

“不错!”李世勣苦涩的笑意浮现在脸上,是该做出决定了!“隋帝要防范的,不过是世家大族的互相勾结啊!”李世勣端起酒碗,又是一口酒,这才道:“孝恪,如今中原纷乱,可是你算算,这些势力之中,有哪些人是民变军造反?”</p>

郭孝恪细数:“杜伏威、李子通、林士弘,各大势力之中,也只有这三人拥有一定的势力,至于朱粲、高开道,不过跳梁小丑而已!”</p>

那么,也就是说,民变军中,如今稍有气候的不过三人而已。</p>

李世勣微笑,继续问道:“那么当今各大势力之中,是世家大族出身的又有多少?”想了一想,李世勣补充:“包括当地的当权者!”</p>

郭孝恪再度沉思:“李渊、萧铣、沈法兴、梁师都这些人出身名门,乃是当地的世家大族,至于当权者,王世充,此外还有刚灭亡的刘武周。”</p>

“不错!如果没有隋帝崛起于河北,恐怕隋室之亡,并不是亡于民变,而是世家大族啊!”李世勣点头,轻轻的叩着石桌,道:“所以,当初明帝才会刻意的打压世家!而如今的隋帝也是如此!”话锋一转,李世勣续道:“可是你忘记了一个人,此人才是最大的世家大族啊!”</p>

“你是说,如今的隋帝?”郭孝恪想了一想,终于坚定的道。</p>

“正是!”李世勣笑道:“陛下以王爷之位,领一郡之地,看似弱小,可是却得到了清河世家的支持!而且,更为更重要的是,他的父系乃是皇室,母系却是博陵崔氏!”说道这里,李世勣加重了语气,“听说皇后乃是清河崔家,正是得到了各大家族的支持,所以他才能发展迅速!”</p>

“可是……”郭孝恪有些反应不过来,他张大了嘴,想要说些什么,可是却始终没有说出来。</p>

但是李世勣显然明白郭孝恪想说什么,“孝恪,你是想说,作为最大的世家的皇室,以前借助世家,如今为何却要过河拆桥,打压世家?”</p>

郭孝恪机械的点点头,似乎有些明白。</p>

“以前,隋室暗弱,正是需要世家帮助,更何况,帮助他的世家乃是他的母族,博陵崔氏因为利益也会帮助他。至于如今,哼!”李世勣冷笑一声,道:“如果你是九五之尊,能够容许诸多威胁自己统治的世家大族的存在么?”</p>

郭孝恪摇头,他饱读诗书,自秦汉以来,这种教训已经足够多了。所以,李世勣的话说到这里,他已经明白了。</p>

“孝恪,只要你我忠心不二,就没有事情!”李世勣猛地将最后一碗酒喝尽,然后将酒碗远远的抛弃,酒碗掉落在河中,然后顺着河流缓缓的向前飘起。</p>

站起来,李世勣终于下定了决心,经过与郭孝恪的这番商谈,李世勣的思绪已经理清,投降是他做出了最后决定。</p>

很快,杨浩就接到了消息,对于李世勣的投降,他并不感到意外。或许是因为李世勣是名将的缘故,杨浩对他了解比较多一些。</p>

他知道李世勣此人,在绝对的强大势力面前,定然会选择投降。当然,李世勣,不,如今改称为徐世勣或是徐茂公了,因为他投效了大隋之后,李渊所赐的“国姓”还继续使用的话,就显得不合时宜了。</p>

杨浩认为,徐世勣虽然投降,可是他并不一定是真心,所以这需要考察。</p>

毕竟,在原来的时空之中,窦建德在攻陷黎阳之后,擒获了徐世勣的老父徐盖,本来已经逃跑的徐世勣为了成全孝道,无奈投降了窦建德。窦建德对他的才能非常欣赏,让其统领本部人马,待遇非常的恩宠。可是,他却一心想要归唐,后来更是偷袭了窦建德,事败之后,抛弃了老父,奔回关中。窦建德非常的仁德,在诸将的力劝之下,并未斩杀徐世勣的老父,反而令人将徐盖还给了他,后来,虎牢关一战,窦建德被擒,押送长安被斩之时,徐世勣浑然忘记了窦建德对他的恩德,不曾说上好话。</p>

当然,事情不止这么一件,杨浩还记得,单雄信与他的关系非常之好。几乎是窦建德被杀的同时,王世充也已经兵败,单雄信被俘。李世民坚持要杀掉单雄信,当然,单雄信心中也有些怕死,只不过,李世民杀他的决心非常的坚定。</p>

那个时候,单雄信埋怨徐世勣出力不足,办不成事,不能够救出自己,那个时候,徐世勣只是哭泣,甚至挖肉以明志。可是在杨浩看来,徐世勣却不够英雄了,就是当初李密在李唐不受重用,和李世勣还有一些关系呢!</p>

当初李密诛杀翟让,在众将的劝说下,放过了徐世勣,让他屯兵黎阳,虽然有着排除的意思,可是毕竟那个时候,徐世勣仍然认李密为主,属于他的麾下大将,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李密被王世充击败之后,他却没有率军来主动救援,导致李密只能率部西进关中,投靠李唐,后来,李唐前来招抚徐世勣,他决意投降,将土地人口军人数目等造册让使者送往长安,然而,却打着魏公李密的旗号,说是献给李密,然后再让李密转交。</p>

李渊有些奇怪,忙询问原委。那个使者说,徐世勣乃魏公部下,今日魏公降唐,所以他所辖的土地人口皆应该由魏公李密亲自献给唐皇为好,他不敢擅自将此献给唐皇。</p>

李渊听了之后,大喜,认为李世勣是个纯臣,对他的忠心大加赞赏。于是,赐徐世勣姓李,封为莱国公,黎阳大总管,后又封为右武侯大将军,统率河南山东之兵以拒王世充,准备夺取中原。</p>

李世勣表现了他的纯臣之心,李渊却因此猜忌李密。以至于后来发生了李密在熊耳山中伏被杀之事。</p>

因此,在这件事情上,徐世勣脱不了干系。所以,在不能确定徐世勣的忠心度之前,杨浩并没有轻易的犯险,而是带足了士卒,并且随后收回了徐世勣的兵权,让他跟随自己,做了一个参赞,和凌敬一样,出谋划策,并没有给他任何的机会。</p>

对于这样的结果,徐世勣的心中也是早有准备,毕竟他一个新近投降的人,手中握有数万精兵,无论是谁都不会放心,让他仍然执掌兵权。他所需要做的,只能是耐心的等待机会而已。</p>

收取了徐世勣的精兵,这让杨浩的兵力顿时大为充裕,同时,因为有黎阳仓的缘故,军中没有了缺粮的忧虑,可是安心的攻打中原。</p>

杨浩首先让薛万钧镇守黎阳仓,这是隋军的命脉,自然要掌握在心腹部将的手中。</p>

郭孝恪,黄君汉两人依旧前往河内郡,把守这个重要的地方,杨浩之所以让他们在哪里镇守,是因为他将这二人的家人迁往了清河,有了顾虑的两人,也只能为大隋效力了。</p>

当然,新投效的唐军,杨浩将其打散,然后与原本的隋军相互搭配。这样一来,虽然使得士兵配合度降低了,可是也能防止出现某支纯粹的唐军叛变,这样的决定,也算是有利有弊了。</p>

隋军得到了汲郡,王世充的东郡就彻底的暴露在隋军的面前,无论是李靖部还是杨浩亲自率领的大军,都可以直接攻击东郡。</p>

这个时候,在东郡东南部离狐县的单雄信只能是势单力孤了。(未完待续)</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