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河水(2 / 2)

加入书签

为此,徐世勣让郭孝恪暗中领了一军,深夜出发,发动了突然袭击,夺取了郑军在金镛城外的渡口,并将船只拉至上游,这些船,不销毁,因为日后渡河还有用。只要拖离了渡口,郑军不能使用即可。</p>

然后,经过半夜的努力,在上游一处险隘的地方,打下木桩,然后将装满泥土的沙袋放下,堵住了出水口。当然,为了不引起朱粲的怀疑,还是稍稍的放出了一些水。使得洛水不至于干枯,那样,反而是帮了郑军大忙了。</p>

当徐世勣放响鞭炮时,那是在告诉郭孝恪,郑军已经开始渡河,可以将缺口打开了。郭孝恪顿时令人将沙袋捞起,木桩拔出,随后,立刻又燃放了鞭炮,告诉洛水下游正在与郑军厮杀的隋军,缺口已经打开,可以撤兵了,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p>

因此,朱粲才能前后听到两次巨响。只不过,他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罢了!</p>

洛水虽然只是被堵了半夜,可是如今已经是未时末,又有了一上午的积水,这个季节,又是多雨的季节,实际上上游的上洛郡、弘农郡却是下起了雨,或大或小,只是洛阳这边不为所知罢了。</p>

水势凶猛,郑军身在河中,避无可避,只得咬牙拼了老命的向前跑去,试图在河水奔涌而来之前,到达南岸。至于那些刚刚跳下北岸的士卒,则是慌忙的上岸,向着北方逃窜,毕竟,投降或许还有活命,可是若是被凶猛的河水一冲,哪怕你精通水性,也没有反抗的余地,若是被灌的昏昏沉沉,等待的,就只有死路了。</p>

可是他们的双腿,那里比得上河水,只不过片刻功夫,那呼啸声就迎面而来,打断了士卒们的脚步声、叫喊声。正可谓惊涛拍岸,卷起千万人。</p>

这其中也有朱粲,他虽然是奋力奔逃,可是洛水虽然被堵,还是有不少水,河床高地不平,眼中阻碍了他的行动,胸口又有伤,只是跑上了几步,顿时被河水卷了起来。朱粲生的健壮,可是此时健壮并不能阻止水势,他在水中扑腾了几下,便身不由已的被河水带领下去。</p>

口中,鼻中,满是浑浊的泥沙,他伸出手,想要除去在鼻孔中的泥沙,人也不停的呕吐着,想要吐出污物,可是,更多的河水从他的耳鼻口中灌入,只是半柱香的功夫,朱粲就已经昏昏沉沉,不省人事了。</p>

至于其他的郑军,除却少数运气稍好,爬上了南岸的士兵,至少有五六千的士兵被河水卷走,而余下的,则在洛水北岸,看着奔涌的河水,心中庆幸而有悲哀。对于他们来说,逃脱了河水,却陷入了隋军的包围,主将不见,缺粮少食,只剩下投降一途了。</p>

因此,当河水平息,洛水渐渐恢复了往昔的模样的时候,郑军士兵看着缓缓逼近的隋军,纷纷缴械投降了。</p>

“派人,沿岸搜寻,一定要擒获朱粲!”徐世勣说着,目光阴冷。这个办法,有些损害阴德啊,只是为了取得大胜,为了得到杨浩更加的信任,他也只能如此了。</p>

“是!”几名队正说着,带领士兵沿岸搜寻。</p>

而就在此时,郭孝恪看到水势已经平缓,也带着士卒乘船东下,一路上,捞起那些仍然浮在河水中的死尸。</p>

虽然是敌人,可是收殓还是有必要的。毕竟这些人被河水淹死,身体大都浮肿,如今又是夏日,极易引起瘟疫,如果是那样,就算攻下了洛阳,隋军仍然是得不偿失。</p>

正是这个原因,隋军每到一地,只要时间允许,就会四处找寻敌我两方的士卒尸体,进行处置。当然,敌人的死尸,不过是挖上一个大坑,集中焚烧,这样,任何细菌都不能生存,也就不会发生瘟疫。焚烧完毕,将大坑掩埋,事情就完毕了。</p>

至于隋军战死的士卒,自然是一一记录在案,等到战争结束,自然会有相关部门依据姓名,寻到他家的地址,发放抚恤金,同时还有一定的土地,各依战死士卒的职位,家庭情况而有些许不同。而那些战死的士卒,则是各自被焚烧成灰,送还他们的家中。虽然这样麻烦,可是那些战死的家人,看到亲人的骨灰,自然是非常感激。实际上,这样做的人不多,并且还有抚恤,让人感到,就算为隋军战死,也是“值得”的,因为比起其他势力,这显得较为温馨。</p>

很多时候,恩威并施,才是良计。如朱粲一般,只有所谓的“威严”,并不能止住败势。就如《三国演义》中的燕人张飞,脾气暴躁,最终因为手下凑不齐白色战袍,只知用威,只知责打,一旦逼得人走投无路,反而会出现弑主的事情。</p>

派出了士卒寻找,徐世勣想着金镛城也应该平稳了,这才引着亲兵,缓缓朝着金镛城进发。</p>

而此时,卢照夕瞧着从金镛城南面呼啸而过的河水,忍不住的心惊。如今,他才明白,徐世勣为何要他趁着朱粲出兵迎战的时候,设计夺取了城池。这样的计谋,还真是阴毒啊!如果自己不是因为孩子的原因而选择了投降,恐怕面临的,是其他更为恐怖的计谋吧!</p>

想到此,卢照夕忍不住的擦了一把冷汗,毕竟他只是一个商人,往日看见战争,逃避还来不及,并没有看见真正的战争,如今这事,却是躲不过了,看到眼中,心中却是害怕而惶恐啊!</p>

看着洛水渐渐平静,上面仍然浮着死尸,卢照夕只希望赶快离开这里。</p>

这时,有人来禀告,说:“少爷,徐将军进城了!”</p>

卢照夕点头,这才匆匆的赶去迎接。这一次,是在金庸县衙见到的徐世勣。对于这里,徐世勣很熟悉。当初,李密攻取了金镛城,便将瓦岗的总部迁到了这里,这县衙,也就是当初的魏王府,后来李密兵败,王世充夺取了此地,改成了县衙,作为金镛城的办公之地。</p>

心中微微的叹息,再度来到这里,已经物是人非,当初他是瓦岗李密的手下,虽然不得宠,可是对李密的那份忠心,还是不曾改变,只是,李密兵败之时,却没有选择投奔黎阳,而是选择了西进长安,不久就因为郁郁不得志而产生叛意,被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p>

从翟让到李密,再从李密到李渊,然后是因势而降,投效了隋杨,似乎上天在和他开着玩笑。本来就是隋人,后来从“魏臣”成为“唐臣”,最后又成为“隋臣”,绕了一个圈,可是最终,他从一个富甲一方的富商,变成了手握重兵的大将,这样的变化,还确实不小啊!</p>

他深通兵法,有大将之才,在这个乱世之中,自然要卖与帝王家,建立不世的功勋。</p>

瞧着旧地,徐世勣的心思千回百转,想起了许多事情,就在这时,脚步声却是响起了,一人说道:“启禀将军,卢照夕求见。”</p>

徐世勣点点头,道:“请他进来!”</p>

不一会,那人领着卢照夕进来,卢照夕一拱手,道:“徐将军。”</p>

徐世勣自然明白卢照夕为何求见,当即笑道:“卢先生请坐。”说着,让人奉上香茗,那是杨浩的赏赐。据说乃是清河的某一个道长特制,非常的稀少。</p>

这自然是杨浩的手段,能有这种赏赐的,不多。而且因为其产量不多,几乎成为了贡品,那道长也因此受到厚待,杨浩从私库中,取出了一些金银,让他将庙宇翻修了一番。这种事情,杨浩之所以从私库,而不是公开,就是他对佛、道等庙宇之类的,还有着顾忌,尤其是佛家,在南北朝时极盛,那南梁武皇帝萧衍,对佛教甚为崇拜,一度献身佛门,吓得大臣赶紧以赎金赎回。</p>

这些佛门,有大量土地,却不纳税,影响不好。至于,道家,也是如此。要合理利用,却不能过度打压。</p>

当然这是外话,回头再说卢照夕,瞧着茶水,却是不吭声了。</p>

徐世勣知道他的心中所思,这时笑着道:“卢先生,你不必急,那朱粲被大水冲走,本帅已经派人去寻了,想必不久就有消息!”</p>

卢照夕这才心中稍安,他看见大水,明白就算找不到尸首,那朱粲也是凶多吉少,应该是活不成了,只是他心中,还是想着,取了朱粲狗贼人头,祭奠孩儿。听到徐世勣如此说,知道急也没用,只得端起茶水,饮了一口,心中叫着,“好茶!”纵使他到过无数地方,饮过无数茶水,还是这次的最佳。</p>

就在这时,有人进来,禀告道:“将军,已寻到郑军主将尸身!”</p>

听到这话,卢照夕猛地站了起来,眼睛却是瞧着徐世勣。</p>

徐世勣笑着挥手,走出门去,只见在县衙门外,却是放着一具尸体。浑身胖肿,肚皮高高鼓起,想来是喝了不少河水。额头上,有着淡淡的血痕,想来是在河水中,撞着了硬物,才成了这番模样。</p>

“卢先生,朱粲已经伏诛,人头你就拿去吧!”徐世勣说着。</p>

“多谢徐将军!”卢照夕千恩万谢,虽是有些害怕,可是一想到眼前这人乃是吃了自己孩子的恶人,顿时勇气陡升,借了一把刀,将朱粲的头颅砍了下来。朱粲似乎是刚死不久,血液尚未凝固,被卢照夕一刀砍下,顿时喷出鲜血,此外还有带着泥沙的河水。</p>

卢照夕眼中流出泪水,捡起头颅,自回家去了。</p>

徐世勣却是微微一叹,转身回屋,准备修书一封,向陛下报告金镛的战况。(未完待续)</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