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无奈退兵(2 / 2)

加入书签

“退保长安?”李世民有些不安的踱了几步,心中暗自忖着,或许,退保长安是一个最好的决定了。</p>

蓝田关一失,隋军就可以不用攻打驻守在长安之东的万年、新丰、骊山一线。来整部攻下了蓝田关,摆在他面前的,有三条路。</p>

第一,就是攻打新丰、骊山一线;第二,就是直接攻击长安;第三,则是攻击汉中通往关中的三条要道。在李世民看来,来整不是庸才,一定会选择最好的办法,那就是直接攻击长安,这样,兵力空虚的长安就旦夕可下。而他李世民,为了保证长安,就不得不引兵回救。若是来整在半路埋藏了伏兵而击之,接下来的战局,就是李世民回长安不能,守新丰不住!隋军只需久困,得不到补给的李世民落败就是意料中的事情了。</p>

这个时候,隋军已经没有了投石机,还有炸药,若是退保长安,以长安高大的城墙,更能撑住一些日子。对于李世民来说,越早回到长安,就更为保险一些,至少,长安城内有足够的粮食,足够高大的城墙,保证他李世民打一场防守反击战!</p>

“殿下,这是良策,应急速决断,若少有延迟,恐怕就贻误良机啊!”杜如晦看见李世民阴晴不定的脸,就说道,脸上带着焦急神色。</p>

“克明,你说得对,为今之计,退保长安,或许是最好的决定!”李世民说着,心中不免叹息,本来以为击退了隋帝,可以稍微缓一口气,可是,随着蓝田关的陷落,更大的危机迎面而来,将李世民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p>

如履薄冰啊,这让李世民怎能不感到巨大的压力?他虽然历经百战,可是仍是血气方航的年纪,这份重担压在她的身上,还是十分的沉重啊!</p>

“不过,军心不得不考虑,怎样,才能顺利的退回长安?”李世民说道。</p>

“陛下,就在军中散布消息,说隋帝已经退往潼关,新丰暂时无忧!”杜如晦缓缓沉思着,皱眉时皱时松,说道:“殿下体恤士卒,回军暂时休整!”</p>

李世民听了,无奈的说道:“看来,也只能如此了。”顿了一顿,说道:“汉中三道的诸位将军,就让他们撤回来吧!”这个时候,守住那里,就没有用了,而且,隋军若是兵出蓝田关,就可以或攻击,或断粮道,汉中三道根本守不住。</p>

三个时辰之后,渭南隋军大营。</p>

杨浩缓步走在大营之中,看着忙碌的士兵,说道:“凌爱卿,明日,就让秦、罗两位将军,先行出发,在新丰之东,另择一地,驻扎下来,然后挖掘壕沟,依上次朕的办法,就能保证李世民的地道之法,无功而返。”</p>

凌敬说道:“陛下,正应如此!李世民无比狡猾,又对长安地理熟悉,非不如此,不能破地道之法。”</p>

“嗯,只要稳下根基,朕再领大军缓缓而至,届时,再依计行事,李世民又如何能守住新丰大营?”杨浩说着,微微颔首。</p>

“若是来将军能够攻下蓝田关,局势对陛下就大为有利了!”凌敬说道,心中不免惋惜:“又或者,苏将军能够攻下万年,李世民在这两处的要隘一失,李世民就不得不撤回长安!”</p>

“这两地,想必李世民一定是辅以能臣,重兵把守,急切之间,那里那么容易攻下?”杨浩说着。毕竟冷兵器时代,据险而的一房,往往占据很大的优势。当初李唐屡次攻打蒲坂,守将尧君素、王行本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都能坚持了两年之久,如今隋军攻打蓝田关、万年两地,最多不过半月,攻不下来,并不奇怪。</p>

但话虽然是如此,杨浩的心中,仍然是想着三路并进,攻打长安。</p>

就在这时,一匹快马急切的奔到隋营之外,喝道:“开门,速速开门!”说着,那人亮出一块腰牌。</p>

守营的将士一见,当即不敢怠慢,打开城门,那人策马进门,这才翻身下马,问道:“兄弟,你可知道陛下在何处?”</p>

“陛下刚刚从左边走了过去,你快追,还来得及!”守营的士兵说道。</p>

“多谢!”那人说着,急忙朝着杨浩的所在奔去,不一刻,就看见在亲兵拥簇下的杨浩,急忙奔上几步,半跪在地上,说道:“陛下,有军情到!”</p>

“说!”杨浩听了,一扬眉。</p>

“陛下,根据前方斥候传来的消息,李世民似乎改变了行程,并没有朝万年行进,而是朝着长安行进!临走之前,新丰的大营被一把火烧了个干干净净!”那人说着。</p>

“可曾还有其他消息?”杨浩问道。</p>

“其他目前还没有探知!”那人回答。</p>

“继续探查,务必要将唐军的一举一动,尽数掌握!”杨浩说道。</p>

那人应声,又朝着营外跑去。</p>

“陛下,李世民突然撤兵,一定是有了异变!”凌敬说道。</p>

“不错。”杨浩点点头,这个时候,李世民撤兵,显然不是为了引诱自己上当追击,毕竟隔得距离尚远,就算自己会派兵追击,从路程上来说,追兵到达新丰的时候,李世民恐怕早就入了长安了。李世民不是笨蛋,自然不会想出这种笨办法。</p>

“再等等,或许就有消息了!”杨浩说道,走上两步。如今隋军有着优势,因此就并不着急,回头瞧了一眼凌敬,说道:“凌爱卿,陪朕下会棋,如何?”(未完待续)</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