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德国必胜论(1 / 2)

加入书签

 如果让中国能够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来,实现向工业国的转变,那么这个国家将会很可怕,这是列强的共识。</p>

它拥有庞大的人口优势,拥有丰富的资源&mdash;&mdash;至少这个时代都这么认为,煤铁完全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庞大的国土如果全部用机械来耕作,能够产生庞大的粮食储备,即便这个国家的人口太多了些,但是战争对人口的消耗,以及战时管制,粮食并不会成为中国的软肋,光是中国东北的粮食生产,就能够养活大半个中国的人口。</p>

中国本来就是个原料产地,拥有工业体系之后,战争并不会使得经济有所损害,反而会刺激繁荣。</p>

药品、布匹、机械等等物资的供应,根本不是问题。</p>

如果德国介入中国的东北开发&mdash;&mdash;据德国参谋部得知,美国正在帮助东北进行一项东北振兴计划,那么日俄两国将如坐针毡。</p>

太棒了,一个东北,就能牵制日俄两国,想想都令人兴奋。</p>

但是,只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东北的掌权者,必须是亲德派。</p>

列强国家维持清廷统治的共识是稳定的,同时也在寻找着代言人,英国看中了袁世凯,日本选择了全面撒网,既扶持革命党人,又拉拢中国的立宪派,美国则是希望凭借强大的资本攻势,让它在中国的利益万古长存。</p>

李安生有美国背景,这是公开的秘密,而且美国也需要这个契入点,挤进中国,制衡英日同盟。</p>

早年德皇就提出过,由德国、中国与美国结成同盟,由于清廷的犹豫,以及泄密,导致被日本从中破坏。</p>

现在李安生忽然提出需要德国扶持东北的工业计划,这是怎么回事?</p>

德皇并不太关注远东的局势,或许扶持中国对抗日俄也是心血来潮,但不妨碍他兴致勃勃的就此展开讨论。</p>

李安生要的就是这个结果,他并不指望凭借他的一席话,就能让德皇相信东北将来能够制衡日俄,人家没这么天真,只要在德皇心中留下一点印象,这就够了。</p>

眼下还不是时候,李安生总要向德皇证明些什么,只有足够的实力,才能够让德皇相信。</p>

或许,应该早日推动辛亥革命,他的目标是东北王,有程德全在两江遥想呼应,作为清廷倒台后数一数二的政治集团,放眼中国,谁能撬动他的地位?</p>

到时袁世凯、革命党人,只怕都要来拉拢他。</p>

眼下,用一点农业技术,作为投名状,向德皇证明他的价值,是一项无比重要的投资。</p>

"去年东北的大豆、小麦等粮食继续大丰收,似乎这几年整个世界的产量并不理想,只有贵国的东北三省,粮食产量让世界震惊。德国应该感谢东北粮食丰收,为德国带来的成本降低,不然的话,大豆与小麦价格不断高攀,我们可要多付出一大笔钱。"</p>

的确,去年东北三省的小麦出产四百六十万吨,出口二百万吨,而大豆出产三百二十万吨,出口一百六十万吨。</p>

光是德国进口小麦一百八十万吨,其中东北小麦已经占了三成,进口大豆四十万吨,其中十万吨是直接从东北进口。</p>

而德国对东北小麦以及东北大豆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李安生给出了四十两银子一吨的大豆价格,实际上还是德国赚了大便宜,去年大豆平均出口价为五十六两银子,即便由德国方面付运费,东北只需要将大豆从码头仓库运上德国货轮,还能收获一笔保管费,但德国还是认为价格公道的很。</p>

要知道,德国从南美等地进口大豆的话,六十五两银子一吨都不止,还是东北大豆产量大,价格给压了下去。</p>

而李安生给德国的小麦价格,也只是在三十五两银子一吨,德国同样赚了一笔。</p>

李安生之所以让德国人占这个便宜,实际上还是谷贱伤农,尤其是大豆,毕竟世界市场需求有限,去年整个世界市场大豆贸易额为三十七亿两银子,东北大豆能够获得的份额会不断增加,但是要防范关税保护与贸易壁垒。</p>

将来东北的小麦与大豆产量将会更加的惊人,除了加大农业恐怖主义力度,另外就是积极打开世界市场。</p>

用大豆与小麦换战舰实际上也是一招妙招,等于让德国佬提前预定了小麦与大豆的生产。</p>

东北正在倡导全民吃细粮,全面种植细粮,但是毕竟关内的老百姓还没有这么富,能够奢侈到吃细粮,所以,东北养活全国人不成问题,但是总不见得白养,东北是靠农业崛起的,要是谷贱伤农,那可不是闹着玩的。</p>

锡良是清楚农业恐怖主义这回事情的,本来宅心仁厚的他极力反对,但是,东北的粮食产量越来越惊人,要是不这么做,东北好不容易出现的繁荣景象就会昙花一现,农业,毕竟是农业,不像工商业一样。</p>

东北其实税赋是很重的,隐形税赋,比如农业指导费,对移民的贷款吃息,种子与化肥,等等,一大堆的以货币或是以粮食为体现。</p>

东北官库中的存量越来越多,即便以贷款方式以及部分免费供给新移民,并且发动全国进行储备&mdash;&mdash;中国历代王朝都有大规模储存粮食的习惯&mdash;&mdash;后世也是如此,粮食还是嫌多,移民太多,土地开发越来越多,种植粮食越来越多。</p>

去年东北新移民一千三百万人,东三省官府向他们供应了四百多万吨的粗粮以及接近百万吨的细粮,但是对应粮食产量来说,这点消耗还是无法将官府与李安生控制的屯粮机构的库存消耗。</p>

李安生为什么要买战舰,就是因为东北官府有这个实力,钱没有,有粮食。</p>

既然一时之间无法将更多的粮食换成钱,那不如换战舰。</p>

李安生甚至在考虑,继续追加战舰,将来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为什么?粮食销售不出去,只能依靠巨舰大炮来打开市场。</p>

另外,说服德国等国家进行粮食战略储备,或许也是个好办法,这次用二十万吨大豆以及三十五万吨小麦来换取一艘主力舰,实际上很值得。</p>

德国方面已经确认了造价,也采用了李安生提出的方案,基本上就是德国正在设计的"德弗林格"级战列巡洋舰的改进型号,采用平甲板舰型,长10.4米、宽9米、吃水近10米,设计排水量6600吨、满载排水量100吨, 8门50倍口径的05毫米主炮主炮沿甲板中线布置,以双联装分别布置在首尾两端,这也是该类型的主炮第一次配置在德国的战列巡洋舰上,虽然相比同期的英国战巡主炮口径偏小,但是有更快的射速。</p>

也通过了李安生的提议,采用油煤混合燃烧动力,也就是以燃煤为主,燃烧时向炉腔内喷洒重油增加效率。</p>

这艘战舰造价一千六百万两银子,加上必要的培训费用,其他的杂七杂八,那么多粮食刚刚好。</p>

这么多粮食还是分期付款,三年付清。</p>

也许,每年储备上七万吨的大豆,以及十万吨多一点的小麦,对于德国军方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p>

这笔交易让德国工业界交口称赞,认为是一笔明智的买卖,双方都有好处。</p>

德国官方这一次集中购买大豆与小麦,然后转销给那些对大豆以及小麦需求迫切的资本家,既赢得了利润,又收获了政绩。</p>

资本家们省下了成本,自然感激不尽,而德国造船厂又得到了订单,同样很高兴,钢铁企业等企业同样分享好处。</p>

似乎,这样的买卖多做一点也无所谓。</p>

李安生借着这次机会,向德皇提出了用大豆与小麦换取机械设备与各项技术的要求,很显然,他希望继续将粮食买卖做大。</p>

甚至,他还提出,用东北的粮食生产为抵押,向德国获取巨额贷款。</p>

如果由德国提供帮助,走德国化的工业化道路&mdash;&mdash;事实上,德国是进行工业化最成功的国家&mdash;&mdash;它的重工业发展在体制的帮助下非常完善,需要的资金将会高达一亿马克,五千万英镑左右,三亿七千万两银子。</p>

凭借东北目前的财政收入,是远远不够的,今年有望达到八千万两银子,凭借逐步的积累与投入,能够开启东北的工业化,不过,李安生需要更快的速度。</p>

他等不起那么慢,他需要高速,加速,一战开打前就要形成一个初步的工业体系,然后凭借一战的战争财来完善。</p>

所以,在一战前,他必须要筹集到起码两亿两银子,用于东北的工业体系。</p>

用粮食来弥补一部分,是个不错的主意。</p>

用粮食来换取德国的机器设备与技术,换取德国的工业援助,甚至用未来的粮食生产来抵押,向德国借款,表面上看来,这只是东北粮食贸易的换了一种方式,但是聪明人却能从中看出,其实李安生是耍了花招,这是在变相的导致德国进行粮食储备。</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