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 留下来吧(1 / 2)

加入书签

 如何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这是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问题。</p>

办法就是通过三权分立来分散权力。一个部门只掌握一部分权利,每个部门的权利来源要不同。</p>

哈密尔顿说:"我们需要从民主中被拯救,但提出的手段呢?一个民选的议会要受到另一个民选的参议院的制约,而这两者都要受到一个民选的大法官的制约"</p>

它告诉大家:"一院制而人数众多的议会,都容易为突发的强烈情感冲动而左右...这足以说明设立参议院的必要"。如果要听更明白的分权目的,制宪代表约翰-亚当斯说得更明白:"要建立一个使富人的自由和财产感到安全的参议院,一反对穷人占多数的众议院的侵害"。</p>

即使哪天穷人连参议院也占据强势地位,还有一道重要门槛,就是拥有司法审查权的联邦大法官。大法官的作用在于"限制立法机关越权"。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任免,而且无失职行为终身任职。即使穷人偶然占据参议院,甚至选了出了个总统,也无奈大法官。</p>

1895年,经过工人通过罢工、暴动和社会动荡,参院不得不通过了所得税法,让富人多纳税。但是最高法院法官认为这个提案是"这支6000万的大军&mdash;&mdash;这个得意洋洋和蛮横无理的多数&mdash;&mdash;的新理论。他们要惩罚富人,没收他们的财产"。并宣布议会宪法修正案无效。过了100多年,大法官们的口气和出发点与当年聚集在费城的联邦党人的口气一点也没有改变。一直到今年,也就是191年,才通过了这第十六条宪法修正案。</p>

最高法院的保守性还表现在南北战争时支持南方。更表现在无数次否定劳工法,因为他们认定无产者根本没有权利与拥有资产的人订立契约。</p>

众议院议员任期只有年,参议院任期6年,总统任期4年,最高法院大法官终身。只有众议院由选民直接选出,参议院由州议会选出,总统由选举人选出。</p>

三权分立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应该是一目了然的。最主要的是,宪法的制订者并没有隐瞒这里的奥秘。</p>

关于这一点,西方学者也不避讳,他们说:"美国制宪三权分立的全部目的,就是对民主最有效的限制"(阿克顿《自由史论》)。</p>

李安生恰恰正是打算利用这点来限制民主,不是他不渴望民主,而是此时的中国根本就不具备资格。</p>

有些滑稽的可笑的民主不要也罢。</p>

如果说:美国民主制度是为了"富裕的少数人得到保护,不受多数人侵犯", "美国代表性的三权分立体制设计初衷是为了富裕的少数人得到保护,不受多数人侵犯",并不是对现在美国民主制度本质的描绘。</p>

"因为1887年美国还不是一个依靠掠夺其他民族财富生存的国家,而是一个小农经济、奴隶制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混合体。这种状态下,生产资料占有者与没有生产资料的打工者和奴隶之间的经济利益是博弈关系,劳动者拿的多,资本拥有者就拿的少,反过来也如此。这种以私有制和美国人自己创造主要财富的经济体下,票决决定重大事务是不可允许的。因此,即使有了什么'民主制度';,也都是'多数人正在统治';的'形式';,而实际内容,只能是'少数人在统治';。"</p>

李安生缓缓的对黄兴与宋教仁阐述着他的观点,不可否认的始终不要去尝试否认,而是正确的分析与沟通。</p>

这种争论明显是有效的,最起码将众人的分歧一览无余,双方都在互相借鉴。</p>

中国的民主实在是经不起反复,最好是能够寻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p>

总统制的优点,是它赋予总统以全部行政权力,保证了行政高效率,具有独裁君主雷厉风行的那一面。但唯其如此,它也具有导致独裁的潜在危险。</p>

宋教仁担心的正是这一点,故而他极力反对总统制,更加反对美国式的总统制,可见,他的认知,还是相当详尽的。</p>

总统制的另一问题是它可能容忍一个不作为或者违背民意的总统长达四年或者五年,其间无任何办法撤换之。还有个问题是总统任期有限,因此当选总统势必把心思花在谋求连任上,为此不惜干出许多极端的事情来。另外,如果国家没有健全的党派政治,则政府和议会之间的冲突可以导致国家陷入瘫痪。</p>

内阁制是英国人发明的,受英国影响很深的国家,诸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也都实行该制度。它的特点,是把国家元首与行政元首分开,国家元首或是世袭的国王或皇帝,或由人民选举产生,不过是个虚位。行政权力完全落在内阁中,内阁首相(或总理)以及阁员常常就是议员,由国会选出或经国会同意,如同公司的董事会一般。内阁直接对国会负责,间接对选民负责,而国会对选民负责。国会有权以投不信任票的方式罢免内阁,而首相(或总理)也可以解散国会。</p>

这种制度的优点很明显,第一就是它把行政班子的执政直接暴露在国会的监督下,能及时充份地体现民意。和美国政府不同,内阁得天天坐在国会里和反对党吵架,每一个小动作都让对方看得清清楚楚,双方关于重大政策的辩论通过媒体转播,直接就在人民眼皮子底下进行,几乎没有什么作手脚的可能。</p>

相比之下,总统制体现民意的方式很间接,而且是一次性的。人民只通过选举总统来表明意向,完成"一次性委托",此后选民们对于总统的制衡与监督相当的有限。</p>

比起来,内阁则随时得到议会以及全国人民的监督,政策出笼前要经反复辩论,大众能将利弊看得清清楚楚。</p>

谁控制了国会,谁也就控制了行政班子,因为内阁总是国会中的多数党人选出来的。从三权分立的角度来说,这似乎不合理,因为它没把行政和立法彻底分开。但恰恰因此,它可以保证及时把庸才换下来,也可以保证深得人心的行政首脑长期执政,不像美国那样,总统到了第三年就得考虑饭碗问题。</p>

内阁制最大的毛病,还是它和国会的矛盾可能导致国家瘫痪。这种制度的运作前提,是要有一个能够控制国会的政党或多党联合体。</p>

内阁是国会多数党选举出来或同意任命的。如果国会中没有多数党,那便只好几个党联合起来,形成联合政府。如果无法建立联合政府,谁也无法获得国会多数,则只好由首相宣布解散国会,重新大选,指望选出个多数党来。在大选完成之前的内阁称为看守内阁,因为缺乏民意依托,自然人微言轻,什么事也无法干,完全是一种畸形内阁。</p>

由此产生了一种潜在危险:如果国内无数小党林立,彼此分歧又很大,这就会造成不管怎么选都无法选出个多数党来的尴尬局面,于是国家便陷入政治危机。</p>

内阁制健康运行的前提,在李安生看来,还是两党制,故而,在小心谨慎的在谋求总统制的同时,李安生正在谋求两党制。</p>

他千里迢迢的赶来制止黄兴与宋教仁,正是想要留住一点希望,国民党毕竟还是个大党派,之前的失败,只是孙中山等一干左倾分子的失败,而不是全盘的失败。</p>

争论持续了数天的时间,期间,在黄兴的极力要求下,李安生陪同黄兴与宋教仁参观了中华钢铁公司以及江南造船厂等大型企业。</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