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泰山之失(1 / 2)

加入书签

 太史慈自镇守北海以来,深感责任重大,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看了又看小说网心中感叹:自己中学时学诸葛亮的《出师表》,上写“自受任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自己当时还不能理解,觉得诸葛亮心理素质也够差的,何必“夙夜忧叹”呢,没什么大不了的嘛。现如今他才真正了解了这份心境:诸葛亮“夙夜忧叹”者,不是怕自己的名誉地位,身家性命有失,而是怕完不成刘备交于他北伐中原的重任。而自己如今每天紧张兮兮的,也不是怕失去自身的什么东西,而是怕辜负刘备交与他镇守北海的重托啊。

虽然想起来北海似乎没有什么危险,东、北两面是大海,那时又没有海军,就是有些海盗也是不成气候,不敢轻易上岸;南面是徐州,刘备等人就在徐州,最安全的方向;西面乃泰山险峻之地,又有管亥、武安国领3000兵马守住各个隘口,也无问题;西北隔黄河与河北相望,黄河天险,可抵数万大军??????考虑了一遍,似乎确实无碍,但太史慈还是不能放心,每天除训练新募之兵外,就是考虑怎么能把北海把守的万无一失。

太史慈心中最担心的是西面之泰山,不料出问题的却在西北面的黄河渡口。

一日,太史慈正在府中处理公务,突见孙乾急匆匆而来,为之一惊,忙问道:“公祐先生,有何事?”

孙乾急道:“北海城中百姓突然议论纷纷,说是河北冀州牧韩馥,起兵欲渡黄河来犯北海。”

太史慈闻之大惊,道:“可速命人往黄河渡口哨探,看是否属实。”

孙乾道:“我已经派人去了,将军莫急,等待回报再说。”

太史慈道:“也只好如此。”二人不知到底情形如何,坐卧不宁,饮食俱废。

第二日午时探马方回报,说的确黄河北岸有韩馥军队集结迹象,太史慈大惊,对孙乾道:“黄河渡口无重兵防守,虽有黄河天险,也必有失,我意星夜领兵前去守之,黄河极不易渡过,韩馥见我军已有准备,也许会知难而退。”

孙乾道:“将军所见甚是,只是目前北海无兵啊,新募之2000士兵,刚刚训练几日而已,不能上阵。”

太史慈道:“好在黄河渡口离泰山不远,可从镇守泰山的管亥、武安国两位将军处调遣兵马前往。我走后,先生与叔治(王修字叔治)谨守北海,每日提早两个时辰关闭城门,夜里不明情况,决不要擅开城门,勿中敌偷城之计。”

孙乾答道:“将军放心,我与叔治必保北海无恙。”

太史慈写书信一封,遣人送往泰山管亥、武安国处,让管亥领1000步兵、500骑兵火速赶往黄河渡口,与自己会合,剩余500骑兵,1000步兵由武安国统领继续镇守泰山。

太史慈领几个亲随,日夜兼程往黄河渡口赶去,到达渡口时,管亥领军已到。两人相见毕,在大帐中落座,太史慈道:“炳元,情况如何?”

管亥道:“我也是领军刚到,看对面情形,人马有数千众,正在沿黄河构筑营垒工事。”

“哦?”太史慈闻言疑惑,亲往视之,果如管亥所言,太史慈对管亥道:“看样子韩馥兵马好像在防守一般,不像是要渡过黄河袭击北海的样子。”

管亥又向黄河对面望了望,奇道:“确实如此,此事有些作怪,难道是其见咱们有所准备,故而放弃进攻北海,转而防守了?”

太史慈道:“不合常理,韩馥军在对岸集结时,我军在渡口并无重兵,如若韩馥真要进攻北海,一定会在那时趁虚而过黄河,不会按兵不动给我军好几天应对时间。”

太史慈心头一动,道:“难道这是敌之计谋?”

管亥道:“敌人是谁?什么计谋?”

太史慈苦笑道:“我一时也想不出来,只是觉得此处情形大不合理,炳元,可速派使者渡过黄河见对面韩馥军将领,问明情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