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老妇渔家 欲上嵩山(上)(1 / 2)

加入书签

 武则天念着奏折,李治听完后批示,武则天书写。有时候李治头痛的时候,思维不清晰,武则天还替他纠正。或者失误的地方,也一一指出来。这些年就这么过了。</p>

后来武则天对也好,错也好,但开始是帮助李治很大的忙。这个庞大的王朝在继续发展前进,包括这些年灾情连连,国家尚算太平,武则天功不可没的。</p>

这时候,武则天就读到一份奇怪的奏折了,是窥基法师上书的。西京大慈善恩寺****举办得很成功。本来是一场富人举办的法事,后来多方努力,终于上升为****级别。</p>

</p>

这一次募得善款一共十九万六千三百多缗钱。然后窥基法师上书,希望朝廷协助将这些善款化作粮食,发放到灾民手中。</p>

数量巨大,这是对一场****而言的,对一个国家来说,还不能影响到轻重。就是化作了粮食,以现在关中的粮价,也不过三十几万石,但关中受到干旱影响的百姓最少有七六百万人,一人也分不到一点儿。</p>

可这个善款是来自民间的,意义却是重大。至少象征意义,不可忽视。或者说白了一点,老百姓虽然疲苦,可心依然在向着朝廷的。</p>

李治听了后,说道:“将阎立本与郝处俊一起喊来商议一下。”</p>

武则天挥了挥手,太监下去。</p>

一会儿阎郝二人进来,武则天隐入帘后。李治将这个奏折递到他们手中。</p>

阎立本道:“此是善举。”</p>

“是善举,可是大法师却要粮食……”</p>

听到粮食二字,阎郝二人都皱起了眉头。</p>

郝处俊说道:“就是没有这笔善款,朝廷也会拨粮进入关中。可进入了初夏了,渭水雨水依然不足,河水浅,运输却是不便……”</p>

其实朝廷已经尽力了,各地调动粮食,进入关中。但现在的条件必须借助水路,从陆地走,不要说别的地方,就是从洛阳到长安都有八百里路远,用马车拉,一马车能拉多少斤?押运民夫的消耗,还有因为干旱,野草长势也不好,牲畜又要带粮草,如果全部借助陆地,有可能粮食到了地头了,就消耗完了,人都回不来。</p>

“这件事多少与太子有些关系,去将他喊过来,这几天,所作所为,斯文扫地。”李治对身边太监说道。</p>

阎立本与郝处俊二人低下头,忍不住想笑。</p>

先是太子勒索了许彦伯一次,然后带着一群侍卫,没有事,就在洛阳游荡,看到不平的事,立即来个“拨刀相助”,有一官吏,利用手中职权,巧立名目,抢了一家良家妇人,正好被太子听到,带着侍卫上去,将他揍得鼻青脸肿,然后送到官府处执。</p>

几天下来,洛阳很安静,比丰年还要太平。</p>

不是说不好,你堂堂一个太子,与这些小人计较什么?就象一头老虎,抓抓鸡,还能稍作解释,可抓蜗牛,总让人感到古怪万分。</p>

不过二人都知道,太子这样做多少是无奈。怎么办呢,老子忌惮,又不能学习李承乾偷人家的牛,只好用这些无伤大雅的事,抹抹日重的名声。</p>

李威带来了,参见后,李治问道:“这几天玩得高兴否?”</p>

“启禀父皇,儿臣只是出去看看百姓的疾苦,并无其他。”</p>

“看疾苦,是让你将洛阳闹得鸡犬不宁?”</p>

“父皇,儿臣没有,倒是这几日做了一些善举。”</p>

李治闷哼一声,有阎郝二人在此,没有驯斥,将奏折扔到李威面前,说道:“看一看。”</p>

李威将奏折打开,看了一遍,哦,不错嘛,居然筹得这么多款子。看完了,放下,问道:“父皇给儿臣看此奏折,欲要儿臣做何事?”</p>

“你有没有办法,运送更多粮食进入关中?”</p>

李威愣了一下,心里想到,我会有什么办法,再说了那么多大臣都想不出来,怎么问起我了。想了一想,道:“昔日诸葛武候发明的木牛流马,倒是一个主意,不知为什么儿臣却没有看到?”</p>

“这都是什么馊主意!”李治愠色道。</p>

郝处俊低声解释道:“殿下,武候的图纸并没有留传下来。即使有,恐多有不便,他一生出征多次,只用了三次木马牛车,又是山区。如果能取代正常的车马,早就取代了。”</p>

“那么父皇,可否多征调一些船舶……”</p>

“这一病,你真得了失魂症了,好的没有学到,倒象一个游侠儿。”</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